首页 > > 59

土地供應18選項由你揀 專責小組昨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

2018-04-27
来源:香港商报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起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图为专责小組主席黃遠輝发言。记者蔡启文摄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黃雪峰報道:香港面臨嚴峻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置業對普遍市民來說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過8個月檢討與評估后,昨起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小組主席黃遠輝昨於記者會明言香港的土地短缺問題已「迫在眉睫、水深火熱」,強調政府必須多管齊下,社會亦需拿出勇氣,凝聚共識、作出決定。

  港人居住苦况「水深火熱」

  自昨日起,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展開公眾諮詢,長達76頁的諮詢文件封面以藍色為主色,主題為「增辟土地,你我抉擇」。文件提出了18個土地供應選項,包括4個短中期選項、6個中長期選項及8個概念性選項。在為期5個月的諮詢期內,小組將會舉辦大型公眾論壇、區議會工作坊、18區巡回展覽、社區探訪等。

计划填海位置。

  2001年后15年填海造地跌八成

  黃遠輝引述「香港2030+」估算指,香港未來30年的土地需求不少於4800公頃,即使計及所有已落實的項目等所供應的3600公頃土地,保守估計長遠仍欠缺1200公頃土地,面積相當於60個維園。不過,他同時指出,由於可提供3600公頃土地當中仍存在多項變數,包括發展區可能出現延誤、規模縮小等情况,加上相關估算不包括市民對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訴求,亦沒有應對人口老化所需的醫療、安老設施,他相信實際短缺數字將遠較1200公頃高。

  他引述小組成員意見表示,導致土地短缺困局的原因是,過去一段時間,在覓地、造地的工作上停滯不前。他引述數字稱,本港由1985年至2000年期間,填海造地面積為3000公頃,但在2001年至2015年期間,填海造地僅690公頃,跌幅高達80%。土地短缺衍生各樣民生問題,「貴、細、擠」是不少香港人面對的居住苦况。

  黃遠輝形容,香港現時正面對樓價高企、公屋輪候時間長、居所環境惡劣、難以增加休憩用地和社區設施等問題,必須持續穩定地開拓土地供應,并無單一方案解決;政府必須多管齊下,當中沒有一個選擇是「無痛」的,社會必須拿出勇氣、凝聚共識及作出決定。

  沒有一個選擇「無痛」

  社會普遍關注「公私營合作」模式會否導致官商勾結,影響市民利益。黃遠輝承認,在18個土地供應選項中,的確有部分選項會直接影響部分持份者的利益。他強調,今次諮詢旨在聆聽所有人的意見,而且愈多愈好,以免被某些持份者霸占所有聲音。如果社會最終就某些選項作出選擇,小組會在報告內如實反映,向行政長官報告。

  對於有意見擔心發展商動員民意,小組如何評估公眾意見時,他回應稱,小組會通過不同渠道收集意見,并會委託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授白景崇負責意見調查,相信即使有意見是受到動員,對方也可作出專業分析。

  黃遠輝表示,小組一直面對很多不同壓力,自己會以平常心推動諮詢,并指浻房居民的苦况是他推動諮詢的最大動力,強調小組將會頂住壓力。被問到如何確保政府跟從諮詢結果時,他直言,自己難以預知政府做法,但會如實反映諮詢得到的意見。

  被問到如果粉嶺高爾夫球場發展建議和民政事務局的私人游樂場用地諮詢結果有冲突時,黃遠輝表示,他相信政府會從善如流。至於本港軍事用地方面,他指由於現時有關用地并無镕置,因而沒列入選項。

  林鄭冀建立共識勿再議而不決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黃雪峰報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日正式公布諮詢文件,社會各界均表示歡迎,他們希望政府能夠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提供各項短、中、長期方案,以增加土地供應,為市民興建更多住屋。對此,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本港土地供應不足,對選項欠缺共識,以致長期議而不決;希望經過未來5個月理性討論,及專責小組不斷與各界商討,可以建立大致上或相對的共識,讓土地工作不要再議而不決、裹足不前。

  謝偉銓:公開透明促公私營合作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表示,在樓價高企下,市民難以置業安居。他認為,專責小組提供的建議雖然有助市民對土地供應的認知,但欠缺不同選項可提供的建屋面積、單位開發的造價、完成的時間及對周邊的影響,或會令市民難以作出理性抉擇。

  謝偉銓坦言,即使會被質疑是「官商勾結」,他個人仍然認為利用部分私人發展商持有的農地儲備,由政府提供基建配套,加大地積比,要求發展商興建住宅之餘,同時提供公屋、居屋等資助房屋,是最有效於短期提供住宅供應的方法。他解釋,現時四大發展商擁有1000公頃農地,若有兩成用來發展,便可以即時提供200公頃土地,相信透過一個公平、公開透明的機制,可有效利用私人農地提供住屋,發展商有合理回報,將會為市民、政府和發展商帶來三贏方案。

  對於諮詢文件提出重置或整合占地甚多的康體設施,謝偉銓表示認同,認為合理放寬地積比率,發展多層的多用途場館或設施,可釋放更多空間,例如把數據中心放在多用途場館的頂層位置,因為涉及增加的工作人員數量有限,相信不會大幅增加周遭社區設施或交通的負荷。

  劉國勋:「由大到細」多管齊下拓地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勋認為,政府須以多管齊下的方式開拓土地。他建議,按三項原則去衡量優先次序。首先是覓地過程應「由大到細」,由於土地缺口大,故應優先集中考慮可以提供大幅土地的方案,包括善用棕地及開拓新發展區、維港以外的離岸填海等,而非集力放在市區興建「插針樓」;其次,是盡量避免影響現有居民的生活,在審視各種方案時要將區內交通及社區設施等負荷考慮在內;第三,是考慮各種方案的可行性、技術難度和成本效益。

  劉國勋指出,諮詢文件部分建議,包括公私合作發展荒弃農地、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均為民建聯過去倡議的覓地選項,對此民建聯會繼續支持。他又認為,荒弃農地的發展時間較短及技術難度較低,適合紓緩房屋緊絀的問題;至於公私營合作方面,政府應該有公開透明的機制,確保制度的同時推動發展步伐。

  公屋聯會撐政府加大覓地力度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工聯會麥美娟相信,諮詢過程能讓市民了解解決土地短缺問題的方法,尋求最大共識,讓政府采納,以開拓更多土地。

  公屋聯會表示,支持政府加大覓地的力度及未來公營房屋的發展,尤其是透過新增土地,興建更多出租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其總干事招國偉指出,現時本港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高達4.7年,輪候冊人龍長達28萬宗申請,要達至紓緩公屋輪候壓力以及加快屋恏重建步伐,未來須增加不少於650公頃的土地作公營房屋發展。他亦關注小組向政府提交報告后,政府能否落實建議,并有效率地增加土地供應。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