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821

直掛雲帆濟滄海 寫在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之際

2018-07-01
来源:香港商报

  2017年6月30日,習近平主席親切會見香港社會各界代表人士並發表重要講話。資料圖片

  一年前的今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其管治團隊時,對香港未來的工作提出要求,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習主席表示,希望特區政府廣泛團結社會各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要與時俱進、積極作為,不斷提高政府管治水平;要凝神聚力、發揮所長,開闢香港經濟發展新天地;要以人為本、紓困解難,着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要注重教育、加強引導,着力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關心、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時光如梭。回望香港一年以來的變化,社會政治局面出現好轉,「泛政治化」的氛圍逐步退潮,特區政府振衰起敝,開啟管治新氣象,全力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多項經濟民生政策得到各界好評,經濟持續暢旺,近乎全民就業……香港風更清、氣更正、人心也更齊。林鄭月娥和她的團隊上任後依照習主席講話精神,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對促進和諧有心,對發展經濟用心,對改善民生上心,對青年問題關心,依法施政,積極作為,展現出魄力、承擔和決心,成績顯著,有目共睹,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和市民的由衷好評,亦以事實充分說明了習主席關於香港問題和「一國兩制」論述的科學性和強大生命力,其閃耀的真理光芒成為香港特區「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和指引。

  管治新進步

  今年5月10日,香港立法會以43票贊成、11票反對、8票棄權通過《2018年撥款條例草案》,除了2014年立法會泛民議員缺席預算案投票,此次的反對票為2008年以來最低紀錄。5月29日,林鄭月娥表示,對於立法會財委會在暑假休會前能通過民生和迫切性的項目感到樂觀,又預計2017/18立法年度立法會批出的工程撥款總額達1700億元,比上年度555億元大幅增加,亦是近5年最高。這些現象值得重視,折射出行政立法關係出現了積極變化。

  儘管反對派仍不時在立法會搞「拉布」和製造衝突對立,但不改行政立法關係總體「回暖」的事實。箇中原因,是林鄭政治軟實力與管治新進步的體現。林鄭上任後主動大吹和風,去年首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即具體提出4點改善行政立法關係的措施,包括與各黨派建立恒常的溝通機制、改到10月發表施政報告、增加到立法會的頻率、承諾游說工作親力親為不假手於人,顯示溝通對話誠意,釋出善意與合作意願,並以實際行動,為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邁出大步,也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認同。立法會3月11日的補選,建制派大勝的結果清晰反映了本港求穩定、謀發展的主流民意,在巨大民意壓力下,以往肆無忌憚「拉布」、阻礙民生撥款的反對派議員亦有所顧忌,不敢太過任意妄為。

  行政和立法關係改善,是香港社會撕裂得到緩和的一個側面。林鄭帶領管治團隊,施政處處展現新的思維和管治新風,堅持「一國兩制」原則,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堅定擔當「一國兩制」的執行者、基本法的維護者、法治的捍衛者,強調修補撕裂都要在合憲合法的大前提下進行。特區政府依法起訴違法「佔中」、旺角暴亂等事件的涉案人員,遏制了「港獨」勢力蔓延;不斷加強同各界人士溝通,有商有量,排除政治干擾,為搞好經濟民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扎實、高效、具針對性地開展多項經濟民生工程,初見成效,造福市民;積極促進和深化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在林鄭的「積極有為」下,香港出現「政通人和」局面,市民國家意識在增強,社會氣氛向和諧,經濟保持較好運行,林鄭及特區政府的支持度也處於近年高位。

  「只有團結起來、和衷共濟,才能把香港這個共同家園建設好」,習主席去年11月15日會見首次赴京述職的林鄭月娥時,肯定林鄭實現了良好開局,這既是對特區管治團隊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本港各界努力的讚許。

  經濟新天地

  以經濟發展之力,行改善民生之策,促進社會和諧共融,此乃正途。香港也惟有聚焦發展,才能回應市民對「獲得感、幸福感」的企盼和追求。回歸21年來,香港與內地聯繫越來越緊密,交流合作越來越深化,面對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世界經濟重心東移,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增長極,香港努力鞏固傳統的競爭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正是未來進取的方向。當前,香港可在兩個關鍵點上增強經濟競爭力,一是趕搭國家發展快車,包括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二是開拓創科產業等新經濟領域,將其轉化為成果,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這意味?政府角色必須向「有為政府」轉型。林鄭月娥在其首份施政報告表示,政府要積極發揮能提升經濟動力的角色,確保經濟長足發展,提出在傳統的「服務提供者」和「監管者」之外,還必須發展出「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這是適應香港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與國家需求的適時變革。

  林鄭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特區政府推動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一帶一路」建設不遺餘力,林鄭上任以來親力親為,積極與中央部委和有關省市聯繫,多次到訪內地省市及珠三角各市,落實國家惠港政策,尋找合作對接點,為香港經濟爭取支持和發展空間。去年12月14日,林鄭代表特區政府,與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京簽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作為香港參與有關建設的方針和藍本。《安排》聚焦金融與投資、基礎設施與航運服務、經貿交流與合作、民心相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加強對接合作與爭議解決服務六大重點。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布局上,特區政府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與內地及澳門有關方面對接,參與編制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爭取為港人在區內就業、創業、營商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此外,實施創科驅動戰略,提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是特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區政府採取措施,加大投入,從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採購和科普教育等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並確定將機器人技術、智慧城市、生物醫藥和金融科技作為未來發展的四大重點領域,相關工作亦初見成效,創科新風蔚然可觀。

  香港最大的利好在於「一國兩制」制度,既享「一國」之利,又有「兩制」之便。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港澳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央亦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為香港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強大動力,展現更大發展空間,增添新的發展機遇。在國家支持下,香港將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戰略平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帶來契機,香港也可在國家科技發展大策略和布局中擔當重要角色。這些先機擴大了香港企業、創科人員、港青的發展機會和視野。而香港從「國家所需」挖掘「自身所長」,必能獲得實惠和持續增長,鞏固和提升國際競爭力。

  正如習主席所指,「發展是永恒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發展才是硬道理,市民的幸福生活、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上,建立在加速發展、不斷提升競爭力的基礎上。應該肯定的是,香港也不負期望,本港經濟今年第一季按年顯著增長4.7%,連續6季錄得高於趨勢的增長,是2011年第二季以來最快的季度增長率。經濟持續向好下,今年經濟增長預計可保持在3%至4%的幅度。同時,本港最新失業率降至2.8%,為20年來低位。實踐證明,只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積極作為,不斷開拓經濟新天地、新動力,香港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好。

  民生新改善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去年8月29日,特區政府宣布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檢視未來土地供應,並就此在社會展開大辯論,希望與民共議,掃清障礙,減輕拓地阻力,加速覓地建屋,回應社會訴求。土地房屋短缺,一直是制約香港民生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樓價居高不下,居住質素下降,亦是造成民困民怨所在。民之所欲為先,本屆政府為紓緩房屋困局,提出了不少思路,土地供應大辯論僅是其中一項。其他增加供應的的新措施,還包括將「綠置居」、「白居二」恒常化,提出「港人首置上車盤」,並尋求與社企合作,推出「共用房屋」、「貨櫃組合屋」等多項過渡房屋安排等。6月29日,港府更是公布了六項全新房屋政策,助市民改善居住環境和重燃置業希望。雖然相關舉措在當前仍屬「追落後」,房屋問題非一朝一夕能解決,然政府直面難題,勇於任事,多管齊下,付出心血,市民是理解和肯定的。

  檢視林鄭執政一年,除在房屋問題表現落力,亦推出多項貼身實在的利民紓困措施,例如「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易名為「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津貼額全面加碼,並提出「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向合資格長者每月發放3435港元;「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為每月車費開支超過400元的人士帶來好消息;加大對醫療和安老投入,提升服務等,體現政府對於民生的關顧和承擔,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港人。

  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須通過實施「分配正義」以惠及更多階層人士,有效促進民生的整體提升,才能贏得市民支持,謀求社會安定。正如林鄭所說,要把財政盈餘「用諸社會」,「努力做到無微不至」。民生安則民心穩,民心穩則社會寧,落實好習主席「滿足香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的指示,香港的前進道路與未來發展才有更強的底氣。

  青年新希望

  青少年是未來,香港的未來發展取決於青年世代的成長成熟。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情況,包括違法「佔中」、旺角暴亂的發生,反映香港有部分青年人對現狀不滿、對前途感到迷惘,受到錯誤思潮的誤導而誤入歧途,對香港的繁榮穩定、對「一國兩制」的長遠發展都構成負面影響。

  習主席多次強調關心香港青少年,提出「要注重教育、加強引導,着力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關心、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要加強香港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宣傳教育」。在對特區新班子講話時,習近平再提出「無論是加強對青少年國家歷史、文化教育,還是依法打擊和遏制港獨活動,維護香港社會大局穩定,都需要大家迎難而上,積極作為」。

  毫無疑問,青年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其訴求和聲音需要聆聽,政府在資源和政策上,要向青年傾斜,為青年學生投身社會,有多些向上流動的機會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不難看到,特區政府「青年優先」的綜合政策體系正逐步成形,具體體現在確立健全的青年人格構成與培養目標,包括國家觀念、香港情懷與社會承擔三個要素,加強憲法基本法學習;在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方面,給青年提供多項實質性支持計劃;開放政府諮詢委員會及中策組改組崗位給青年,吸納青年理性、負責任地議政、論政、參政;提供計劃安排支持青年參與「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青年在超出香港範圍的更大天地成長成才。

  「一國兩制」事業需要青少年接力,港府致力引導青年走向正路,為他們成長成材創造良好條件,確保香港未來的中間力量茁壯成長,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是香港繼續保持繁榮穩定、貢獻國家的重要保障,是帶來新希望的基礎工作,一定要繼續做好做實。

  揚帆新航程

  一年來,林鄭月娥和她率領的管治團隊,抓牢「一國兩制」與基本法準繩,直面香港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以施政公心和公務勤勉,迎難而上,不斷推出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回應各界正當訴求,解決市民關心的問題,逐步實現良好管治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這也離不開香港社會各界的配合與支持,更離不開中央的支持,離不開習主席講話精神的引領。

  國家進入新時代,全國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全力拼搏。作為國家一個特區,香港亦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迎來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機遇期,正所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們更要信自己、信香港、信國家,無懼風雨,奮力打拼,「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迎風破浪,揚帆新航程,攜手開創香港更加美好的未來。(香港商報編輯部)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