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好好解決沉降問題

2018-10-10
来源:香港商报网
  趙陽
 
  備受沉降問題困擾的地鐵沙中線會展站已復工。有關部門修訂的沉降停工指標引人關注,特別是從原來的10至25毫米放寬到95毫米,儘管運房局和港鐵均反覆強調「此次復工,是在確認安全後才進行的」,但還是有市民在網絡上表達了「不安」、「有些擔心」等感受。一邊是有關方面的百般強調、千般保證,一邊是公眾的「將信將疑」、有所保留,如何化解這中間的「心結」,很考驗城市治理的智慧。我認為,專業力量此時尤其不能缺位,要找準癥結所在,通過主動溝通、加強預判、消除隱患,不斷提高政府有關部門和港鐵的公信力。
 
  千言萬語要通俗易懂
 
  首先,專業力量要充分發揮「穩民心」的作用,讓公眾對於調整沉降標準有準確、全面、科學的認知。對於普通市民而言,聽到「沉降」二字,大部分會下意識地想「沉降是不好的」、「沉降會帶來風險和危險」,把有沉降和有危險簡單地劃等號。特別是今年以來,港鐵施工的各種負面新聞爆表,人們就更容易懷疑調整標準是不是為了趕上原本已經落後的工期。其實,不論有關部門在調整沉降標準時,是放寬了7毫米還是70毫米,讓普通公眾理解沉降範圍和危險程度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專業力量深入淺出地做好解釋。這既需要千言萬語,又需要通俗易懂。有這樣一個遊戲:一個密封的箱子裏裝滿了毛絨玩具,參與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伸手進去,當他第一下觸碰到玩具時,由於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危險,便會本能地發出尖叫;待後來知道僅是隻毛絨玩具而已時,就能夠相信無危險而坦然接受。對於「沉降」也是如此。有關部門要組織專業力量,通過各種媒體軟件、社交平台、發動社區力量,把為什麼現在這樣的標準沉降是可以接受的,通俗地論證清楚,多採用打比方、舉例子的方式,讓普通市民哪怕是街市裏賣菜的大媽都能聽明白,這樣才能增強公眾的信心。
 
  頭痛醫頭和頭痛醫腳
 
  其次,專業力量在支持政府和港鐵作出「可以復工」決策的同時,應該密切關注施工進展,對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作出預判,而不能僅僅停留於「一旦出現新狀況就停工」。遇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這是典型的「頭痛醫頭」——出了新狀況就停工,這是保障公眾安全的起碼要求。香港的專業力量在業內享有盛譽,應該再多一點「頭痛醫腳」的鑽研精神、創新能力、擔當意識,要對以往出現的問題,做更加系統、全面的分析和判斷,從「點」到「面」地去加強研究、作出預判,從根源上做改變和改善,如實施沉降預警和預報機制,讓「沉降」標準在施工過程中有更寬泛的餘量。當然,這也需要一個理論加實踐的積累過程。在這方面,香港的科研機構等專業力量尤其應該同內地加強合作,因為內地幅員遼闊,地質結構複雜,解決各類施工難題、特別是沉降等問題經驗尤為豐富。
 
  關注沉降點和影響面
 
  今年以來,不止一個地鐵站(包括輕鐵)出現沉降事件。綜合來看,沉降事件的解決,既要關注地鐵施工本身的問題,也要關注相關的衍生問題。比如,之前元朗站高架橋橋躉出現沉降事件就很典型。當港鐵公司及屋宇署於2012年中得悉兩座橋躉出現輕微沉降現象後,已隨即於同年6月聯同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及負責該項目的打樁工程註冊建築專業人士、發展商代表及註冊承建商代表會面,要求他們增加橋躉監測點的測量次數,並定時向屋宇署、土力工程處及港鐵公司匯報沉降點的測量讀數及監測點的沉降變化,以確保及時得悉該兩座橋躉的沉降情況及採取應對措施。發展商因應港鐵公司要求於2013年9月自願停止打樁工程,而有關情況持續至今。很多網民在讚許發展商行為的同時,也提出疑問:這個區域在作整體建設規劃時,沒有做過統籌考慮嗎?
 
  表面上看,是地鐵有關設施的沉降,實際上,背後還有一定範圍內其他建築活動的影響。換言之,要對某個區域範圍的各類施工活動,做好系統規劃、通盤考慮,才能降低不安全問題的發生概率,也才能夠避免給相關利益方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在這方面,政府各部門,包括屋宇署及機電署,也包括港鐵公司等在內的有關方面,要有系統地合作,在系統工程中解決好沉降問題。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