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土地房策願景美好

2018-10-12
来源:香港商报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新一份施政報告涵蓋市民關心的土地房屋、醫療、福利、安老、民生等政策,全篇長達5萬多字,其中僅土地房屋政策就達7000字,可見是重中之重。這符合港人的普遍期待,表明政府對社情民意的關注和回應。

  「明日大嶼」有遠見

  這些年來,住房問題成為香港最大的痛,是社會矛盾激化的重要引線,也成為香港最大的政治話題。香港私樓價格冠絕全球,大部分家庭望樓興嘆;公屋居屋至少等待5年以上,且時間在延長,有20萬至30萬港人在等待。這導致社會上多少人心灰意冷看淡前途,年輕人對生活的無力感令社會增添很多不穩定的因素。今年7月1日至9月底,特區政府共收到1.28萬份意見書,其中最多人關心房屋、土地供應問題,約佔三分之一。說土地房屋是全社會的關切一點也不過分。

  去年以來,林鄭月娥成立了一個土地供應小組,以大約半年的時間徵集民意。這半年多的土地大辯論雖然沒在社會上達成共識,但卻收集了不少意見和建議。從今年度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出,政府吸納了社會各方意見,並試圖從短中長期進行規劃。

  房屋問題的前提是土地問題,沒有土地,房屋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為此,本屆政府大刀闊斧提出填海工程。根據政府的規劃,「明日大嶼」計劃將在東大嶼建設近兩千公頃人工島,並構思以大型跨海鐵路接駁港島等一套全新的運輸基建網絡。這將是一個跨越未來二三十年的宏大項目。根據政府的願景,可提供34萬個就業職位,26萬至40萬個住屋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如果這一計劃能夠順利推進,困擾香港的許多問題,將能迎刃而解。

  林鄭月娥明確表示,「明日大嶼願景」是本屆政府的重點工作,並涉及香港未來數十年的整體規劃以及多項大型基建的推行,需要周詳的協調和大量統籌工作。

  「明日大嶼願景」項目將跨越未來20至30年,非兩三屆政府就能夠完成,但敢於為香港長遠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市民安居樂業進行戰略思考並提出具體方案,不僅是有遠見之舉,有勇氣擔當,更是對香港未來負責任,值得肯定和支持。

  從一年來土地問題的討論來看,對於填海獲得土地,特別是作為未來的土地儲備,認同者較多,社會上多數人認為是解決香港長遠發展中土地問題的最有效辦法。但即使是這樣,仍有反對者。施政報告一公布,批評「大白象工程」的聲音已開始增加了分貝。

  解決「世紀之難」

  事實上,香港歷來就是一個「填海城市」。開埠第二年,就開始了非正式的填海工程。而正式填海始於1852年,填海位置在今日上環文咸東街一帶,目的是增加上環的發展面積,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其後,政府於1860年至1900年進行一系列的填海工程,為香港島北岸西至堅尼地城,東至銅鑼灣,製造了不少土地。查閱資料發現,香港開埠150多年以來,通過填海獲得的土地已經達到約70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的約7%,填了將近一個香港島(香港島80.5平方公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港人居住在填海區內。如果沒有百多年的填海,能有今天香港的發展嗎?

  填海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為此施政報告將中短期的目標瞄準了新界的一些閒置土地——新界棕地和新界農地。這兩者爭議更多。特別是被稱之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中提及的私人發展商手中的不少於1000公頃的新界農地將如何發展,可能成為未來社會又一爭拗不休的導火索。其實,香港雖然面積狹小,但「土地未盡其用」是不爭的事實。只是多年不同利益的博弈令政府寸步難行。如今政府表示將直面困難,值得肯定,關鍵是需要政府透過公平和具高透明度的機制進行操作。

  解決土地問題既是市民生存所需,也是香港長遠發展之必然,實在是有迫切性。不可否認,土地房屋從來就不是能夠輕易解決的問題,卻也是必須加緊解決的大問題,而且,問題積壓時間越長,社會矛盾和經濟矛盾愈加尖銳。目前,願景有了,可操作性的計劃也有了,如何將「紙上的目標」化作腳踏實地的進度,政府需要大力推進,社會各界也需要助力。

  首先,政府需要做好溝通的工作,爭取更大的共識。既然土地房屋是香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難題,也是廣大市民最希望解決的問題,那麼,在大目標一致的前提下,社會就要形成共識,為政府解決香港的「世紀之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政府要用好民間主流意願,減少政府施政的阻力。

  其次,政府需要知難而進,腳踏實地落實計劃。過去一年,政府也推出一些解決住房難的理念和措施,但總體成效不太明顯。香港任何一個解決土地與住房問題的途徑都有反對聲音,但只要有益於香港土地房屋問題的解決,有益於香港發展和市民的整體利益,政府都應該大膽論證,努力去做。政府要避免「不做不錯」的躲避和懶政心態,真正成為一屆「有為政府」,切實為香港解決「世紀之難」。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