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昆
港珠澳大橋日前正式通車,習近平主席親臨主禮,充分顯示了中央對項目的高度重視。無疑大橋對大灣區及港珠澳三地發展均異常重要,其戰略意義須予詳細了解。
無限商機待發掘
粵港澳大灣區乃習主席親自策劃、部署及推動的華南主要區域協作體系,也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一帶一路」的南方橋頭堡,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橋乃大灣區內部聯通的重點項目之一,故中央對其高度重視份屬必然。早在10多年前,當筆者構思以大珠三角為基礎的珠江口大都會時,便提議建設A字加底的三角形交通幹道網絡,連接北面的廣州佛山、東面的深圳香港和西面的珠海澳門三大重點成市群,中間還有南北兩條橫向通道連接珠江東西岸。多年前建成的虎門大橋便是首條橫向通道,到今天隨港珠澳大橋通車第二條也出現了。完成建議中的宏圖自令人興奮。何況兩條橫向通道將有雙線:北面虎門二橋在建,南面深圳中山大橋通道也在籌劃中。由是珠江兩岸的連接將更趨完善,大灣區的交通骨幹架構亦將齊備。
社會對大橋連通後帶來的商機都抱有期望,希望能吸引更多內地旅客到港觀光消費,幫助本港機場、港口進一步擴展業務,同時也更方便港人到內地旅遊、工作及就學。但影響不單是建立珠江口東西岸間的一小時生活圈,從長遠看還可驅動更多更深入的消費、投資分工分流,並由此取得更多的兩地經濟融合紅利。也只有這樣,才可充分發揮大橋帶來的發展戰略效益。
對香港來說,大橋的重要戰略意義之一是擴展了香港向內地輻射的範疇,由此衍生的更強兩地互動將孕育更多新商機。大橋為香港往內地提供了「向西走」的新通道,經過珠澳後可到達中山、江門等城市,由此再進入陽江、茂名等粵西地區,再去還可走出廣東省進入祖國的大西南,甚至參與中國及東盟的沿邊開放和連接東南亞的陸橋。以此為基礎,可建立多層次、由近到遠的重重梯度商機圈,可逐步逐層地開發。遠的先不說,至少在廣東省內最近香港的幾個圈中便有無限商機。
區內合作掀新頁
香港首先要了解這些商機圈的基本發展路向及狀況,然後考慮如何作出配合及涉足其中。港澳從來交往密切,但澳門已漸由賭場角色,伸延到成為觀光度假勝地及高教基地,在產業多元化外,還要成為國家與葡語地區的聯繫點。大橋開通後,港澳機場如何分工合作,也應成為更迫切的研究議題。此外,廣東省最近為大灣區創新活動計劃打造了廣深創科走廊,並要納入港澳特區。珠海環境優美,很適合發展高教、醫保及創科和相關產業,今次習主席行程中便視察了格力等企業,大力提倡自主創新。因此,珠海大有條件加入穗深港澳的創科走廊。此外,珠海的橫琴自貿區和西部的高欄港區,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珠澳兩地的新發展潛力便足令香港作出全面的「向西走」抓商機計劃部署,何況後面還有中山、江門廣海灣開發區及陽江核電基地等更多選項。大橋開通也令粵港澳三方要更積極推動珠江西江經濟走廊的建設規劃,使能更充分發揮大灣區的龍頭及輻射作用。大橋通車大大方便了香港參與珠西兩江走廊的開發和把握其中商機。
在部署「向西走」的同時,香港還要準備好迎接「西面來」的機遇,因為將有更多人流物流經由大橋到來。為此必須樹立開發橋頭經濟區的戰略觀念,要考慮把大橋港方人工島、赤角機場、嶼北(大蠔、欣澳等),嶼東新城和中環等聯繫起來,作全面及全盤規劃,由增加土地、設施及產業等容量來應付增多的外來需求,並形成一條新的港島大嶼山雙島經濟帶。這便要求把原來的一些計劃構思重整梳理,以便更好地配合大橋通車及大灣區建設等新形勢。嶼東人工島填海項目也因而有了更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無此新經濟帶難以成形,也不利傳統的中環核心進一步發揮其國際中心功能。
大橋通車為兩地合作掀開新頁,但也帶來了對港人眼光與魄力的考驗,港人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