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國內

詩藝盈門:侯軍一家的藏品活化之路

2018-11-08
來源:香港商報網

   

  南國的十一月,丹桂飄香。廣州番禺沙灣古鎮紫泥堂藝術中心,迎來了一個看似平常的藝術展覽---“侯軍李瑾侯悅斯三人精品展---詩藝盈門”。看完展覽之後,你會發現以三種不同藝術形式創作的三位藝術家竟是一家人。《集印為詩》的侯軍與《我拓我家》的李瑾是夫妻,《詩意丹青》的侯悅斯是他們的女兒。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徐揚生教授所贊:“一門三杰,了不起。奇妙的是,這三杰是從藝術的不同角度來看的,這個家庭就像一個迪卡爾坐標的三維空間。” 香港商報 記者李苑立

  培育共同的愛好  邁向不同的收藏

  在給記者發來自撰文章中,侯軍先生在文章開頭申明:我們不是收藏家,我們只是熱愛收藏。這激發了記者一口氣讀下去的欲望。

  讀完才知道,定居深圳的侯軍一家,起初就是喜歡參觀各種展覽,無論是書法繪畫,還是民俗文物,也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只要有好的展覽,一家三口就一同前往觀賞。久而久之,全家人有了共同的興趣——對美的東西逐漸產生了共通的親近感。豈料這為後來的收藏打下伏筆。

  侯悅斯從集郵起始,逐漸走進詩詞和戲曲,後赴日本留學攻讀佛教美術,她的收藏便以佛教題材居多。李瑾非常喜歡民間藝術,先從民間剪紙入門,逐步迷上了泥巴、木頭、磚和石頭。她曾把來深圳參展的陝西鳳翔泥塑展品一次性買斷。自幼研習書法的侯軍,文溫雅爾,鐘情繪畫,後又喜歡上了篆刻。

  這一家人以各自的愛好為圓點,開始描繪自己收藏的同心圓,但彼此之間並不排斥。侯軍告訴記者,女兒喜歡佛教題材,如果他遇到認為有價值的佛教藝術品,肯定會帮女兒買回來的。遇到李瑾喜歡的藝術品,他也會毫不猶豫獻給愛妻的。當然,妻子與女兒也會這樣做。

  侯軍告訴記者一件趣事:李瑾用藏品在家里修建出一個“陝北窯洞”,有土炕、木頭窗欞、陝北鄉村家具、陝北布貼畫和民間泥老虎、石獅子以及各色陳設。甚至還有從秦岭鑒馥園背回來的石獅子、山西農家的“拴娃石”、北方婦女用來壓鞋底子的壓鞋磚、走西口的老鄉獨酌溫酒用的小鐵爐子……

  這座深圳的家庭式“陝北窯洞”問世後,他的家幾乎變成一個“景點”,好多相識的朋友同事聞風而至,接着又带着一批批並不相識的朋友專門來“參觀窯洞”,這令他頗為驚喜。

  從不同藏品  走自已的路

  以傳統觀點來看,收藏者的“成功之路”不外乎兩條:一是因藏品大幅升值而成為富豪。二是因藏品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藏家成為某一方面的權威專家學者。侯軍一家並沒有走上這兩條道路。

  侯軍這樣向記者分析:如果要成為富豪,必須要把藏品拿到市場上去“比權量利”,將藏品“變現”為金錢,接受以金錢為標准的“估值”。這與一家人“只因為喜歡”的初衷相左,也根本沒打算拿去交易。第二條路,對侯悅斯是有價值的。侯軍說,畢竟女兒是研究這個專業的,假以時日,或許能成為該領域的明白人,但對他和李瑾來說,不需要走收而研、研而專的路子。

  那麼,侯軍心中的第三條道路會是什麼呢?經過思考,走向創作是他們的目標。依托自家的收藏資源,從事自己喜愛的文學藝術創作,充分發掘和利用藏品的潛在價值,使之成為新的藝術品——這就是侯軍三口之家近五年來所作的一項藝術實驗。

  這五年間,他們利用自己的收藏品和積聚起來的文化資源,各辦了一個度身定制的展覽。2013至2014年間,侯軍舉辦了《集印為詩》深圳首展,後在全國五個城市巡展;2015年上半年,李瑾推出《我拓我家》深圳首展,下半年推出侯悅斯的《詩意丹青》展覽;2016至2017年,李瑾《我拓我家》進行天津、麗江、青島和淄博多地巡展。今年秋天,《詩藝盈門》在廣州開展,這是一個融合一家三口藝術創作精華的展覽,集中展示來自不同收藏領域的藝術再創作。《詩藝盈門》展自本月2日開展,22日閉展,一經開展,便引起藝術界強烈關注。

  五載藏品再創造  刮起藝術“侯家風”

  侯軍一家對藏品的態度選擇不走尋常路,反響又會怎樣?以收藏印章為例,在2012年新年前夕,侯軍偶然產生一個“新點子”:在給親朋好友寄新年賀卡時,靈機一動,用自己收藏的閑章,拼裝成一首小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津門長客胡不歸?煙云供養松巢客,不看人面免低眉。”這首小詩以六枚印章組成,印章是收來的,但詩卻是自己創作的。他用印章將小詩加蓋在宣紙上,再用毛筆把詩句抄錄上去,制作成漂亮的印屏。

  “所有收到這個特制賀卡的親朋,都非常喜歡。”侯軍告訴記者:“好友馮驤才對此愛不釋手,三番五次打來電話要求加印。一時成為笑談呢。”

  通過實踐,侯軍悟到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集印為詩。當他以印創作不斷時,家中的藏印很快就不夠用了,便向篆刻行家“借兵求援”,最後與一眾篆刻行家聯袂推出了首個展覽《集印為詩》,巡展所到之處都受到歡迎,全部展品都被 “掃蕩一空”。這讓他從收藏走向創作初戰告捷。

  侯悅斯的詩詞被畫家田耘發現很有畫意,他便把侯悅斯的詩詞作品繪制成一幅幅“詩意畫”。書法家朱德玲又把侯悅斯的詩詞寫成書法作品了。畫家、書家聯袂佛教藝術收藏者,進行共同創作,實現了“1+2大于3”,催生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創意---《詩意丹青》。展覽後,觀眾不但贊賞有加,也紛紛出手。“有時已經裝箱的畫作都拆出來讓藏家運走了。”侯軍告訴記者。

  李瑾的《我拓我家》也不例外。她將收藏的那些磚頭瓦片木頭雜物,全都派上了用場,成為創作的原材料,以“拓”的形式再現當下人們的生活。參觀者對《我拓我家》的評價是接地氣更富于生活氣息,可復制可延展可持續。繼2015年在深圳文博會期間于鳳凰古村首展之後,三年來又相繼在天津、麗江、青島、淄博等城市巡展,還有六幅作品被聯合國《東方視覺·華人藝術大展》選中,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于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展出。

  經過五年實踐,侯軍感悟到,由收藏而創作,其核心是一種分享,能被市場接受,就成為“大家同樂”,這是在傳遞一種創造性勞動的快樂。

  記者手記

 

  歲月當歌 以新傳承

 

  我們常常以感受厚重文化的初衷带着家人去博物館欣賞古物,當看到堅固的防盜櫥窗里的古董,心里嘀咕的往往是其不菲的價值,進而羨慕物主當年的財富或者過往的浮華。靜下來想,這種看待陳列的心態,久而久之,難道不是一種小我情感的培育麼?

  如果說收藏是將歲月印記以愛的名義進行獨自分揀保存,那麼如何讓這份真摯的自我情懷,轉化為能與大家同樂的普愛價值?似乎沒有太好的方式。

  侯軍一家幸運的找到了方法:活化藏品,讓過去的美好歷久彌新,讓個人的珍藏成為大家共享的樂趣,這正是文化傳承中的大愛。侯家一門三杰的有益探索,以創新的方式活化藏品,無疑給新時代需要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提供了一些啟迪。(李苑立)

 

[責任編輯:程向明]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