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12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向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內全中國人民發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進軍令。限於篇幅,本文着重談香港在國家全面擴大開放中「實現新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發展創新科技推動香港再工業化。
中央決定,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相輔相成,意味着香港應大力發展創科研究,但不能只做研究而完全不發展相關成果工業化。
港具制度優勢
香港擁有發展創科成果工業化的制度優勢。
12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與商務部在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的《貨物貿易協議》(《協議》),自2019年1月1日起,通過原產地規則的安排,原產香港的貨物進口內地將全面享受零關稅。這一新措施意味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向內地廣袤大市場延伸。這一點,對於因為美國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而急於重新分布投資的西方跨國公司來說,是一個吸引他們前來香港投資設廠、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有利因素。
不久前,為了迴避中美貿易戰,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宣布關閉4家美國本土工廠。儘管嗣後中國政府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暫停加徵關稅,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正如基辛格所說,中美關係回不去了。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美國將持續遏制中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必將發生全面深刻的調整。
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跨國公司依然以打入中國大市場為戰略目標。於是,香港自由港地位向內地延伸,必定成為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跨國公司選擇香港投資設廠的重要條件。
特區政府應當抓住這一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如果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裏吸引一批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跨國公司在香港形成先進的產業集群和企業集群,那麼,香港在抗衡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捍衛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地位上,也就有了強有力的籌碼。
志不求易 事不避難
從1841年以來,經濟高度開放一直是香港的特徵和優勢。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發展本地工業,得力於當時西方國家(包括美國)企業向外資本輸出。中國不因為美國游說其西方盟國一同遏制中國而把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再向西方國家(包括美國)開放。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繼續保持對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資本的高度開放,符合國家全面擴大開放的方針,符合「一國兩制」。
美國國會轄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2018年年度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檢視美國對香港出口科技的政策,所依據的是政治理由。在政治上,特區政府不可能接受美方以及其他西方若干國家對「一國兩制」的指責。但是,在經濟上,特區政府應當積極採取政策措施,吸引西方國家(包括美國)企業和個人前來香港投資。這對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有利,也有利於香港在國際上講「一國兩制」成功故事。
正在建設中的「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可以向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跨國公司開放。面積超過香港島的大嶼山的開發,應當把吸引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跨國公司投資設廠納入規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受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述職時,表揚她「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只要本屆政府繼續發揚這種精神,在政策措施上敢於創新,那麼,以自由港優勢來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必定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