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事不避難綜援政策與時並進

2019-01-19
来源:香港商報

  政策須要與時並進,相信無人反對。隨着人口老齡化,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退休年齡也愈來愈遲,整體人口政策肯定有調整需要,這包括勞工政策和福利政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宣布三項改善勞工福利措施,其中之一是向60至64歲領取健全成人綜援人士,同時發放1060元「就業支援補助金」;她表示,補助金顧及相關受助人求職或就業的特別情況,鼓勵他們投入勞動市場,不會因受助人無法找到工作而扣減。

  本港人均壽命之長在世界上數一數二,據衛生署數字指,2017年男女預期壽命分別為81.9歲和87.6歲,兩者分別較10年延長2年左右,較40年前更延長了10年之久。毫無疑問,市民的退休年齡也因此延遲——這份屬自然不過的市場行為,一來所謂「長者」仍有工作能力與魄力,都冀留在職場繼續事業,二來也出於現實需要,希望多掙幾年錢來保障日後生活;其中,65歲及以上的勞動參與率,最新去年第四季數字便升至11.5%,較千禧之初長年徘徊於5%左右翻了逾倍。可見,長者就業人口愈來愈多,在職年齡愈來愈長,乃是未來必然趨勢。

  不過,本港長者工作比例還是相對偏低,以致在人口老化威脅之下,或將面臨勞動力不足隱患。經合組織OECD的65歲或以上勞動參與率,平均便達14.8%,其中日本更達23.5%,美國亦逾19%。事實上,以目前香港失業率低至2.8%來看,已隱含一定程度的勞動力不足問題,由醫護人員到餐飲業等皆「鬧工荒」。展望將來,隨人口金字塔日漸倒掛,統計處的人口推算便指,撫養比率將由2016年的397增至2066年的844,亦即「壯年」負擔恐大幅加重。不難看到,鼓勵「長者」就業,肯定是紓緩勞動力不足問題的一大出路,世界各地也紛紛循此制訂政策,包括提高法定或公務員的退休年齡等。

  必須注意,勞工政策與福利政策,存在着互動關係。畢竟,福利政策旨在幫助最有需要人士,本港的綜援制度正為那些因年老、殘疾、患病、失業、低收入或其他原因而在經濟上無法自給的人士或家庭提供安全網。換言之,成功授人以漁,授人以魚的需要自然降低;主流民意亦向來非議「養懶人」的做法,認為有能力工作者誠應工作、不應「呃綜援」。數據顯示,因為年老而領取綜援的60歲或以上長者,人數由2007年的逾15.2萬人,降至2017年的14.4萬人,減幅約5%,而期內60歲或以上人口,則從約114萬增至約174萬,增幅高逾50%,配合上文提到的長者勞動參與率情況,顯而易見,所反映的乃愈來愈多長者由福利政策對象轉為勞工政策對象——對此,難道大家不是樂見其成嗎?

  不管是因時制宜、順勢而行,抑或是因勢利導、未雨綢繆,政府皆應適當調整勞工與福利政策,理順香港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雖然今日香港已高度政治化,惟無論如何,都不應因此蓋過任何理性務實的討論與政策。政府以長遠目光,事不避難處理人口老化這枚計時炸彈,不但回應了坊間的一直訴求,而且也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應有擔當。因此,對於林鄭今次政策調整,特別是鼓勵就業一環,試問又哪來反對空間?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