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

2019-03-16
来源:香港商报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長 周厚立

  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港區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聯組討論。韓正副總理指出,大灣區建設不僅涉及經濟發展,還涉及科技創新、民生改善、文化繁榮等諸多方面。

  實踐非遺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紅利正逐步發酵,城市與城市間文化交流與協作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如何在大灣區建設中保持粵港澳三地文化產業優勢、提高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交流,是目前亟待落實的問題。

  世界級大灣區建設的核心不僅體現在城市群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還體現在城市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上。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歷史淵源深厚,既有不同的特質,又有一脈相承的歷史、同聲同氣的語言、民風相近的習俗,形成了豐富複雜的文化內核和緊密聯合的人文價值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意義,更是加強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合作、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

  綱要提出,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蹟、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

  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多彩。廣東是非遺資源大省,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4項,已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47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共20個項目,包括粵劇、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黃大仙信俗、香港天后誕、涼茶、港式奶茶等;澳門文化局公布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項目共有15個,包括: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媽祖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地信俗等。大灣區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是東南亞華人流行的藝術、生活習俗乃至信仰,影響力更遠及歐美日,保護與活化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於加強大灣區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

  粵港澳大灣區的非遺合作實踐很早就在粵劇上面有所體現,由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劇,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三地簽訂有關合作框架協議、開展粵港澳粵劇群星薈活動、實施粵港澳青年戲劇交流計劃等,促進粵劇的保護與傳承。粵港澳大灣區應總結合作保護與傳承粵劇的成功經驗,加強非遺保護與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以多種形式開展文化活動、人才培訓、跨界對話等,實現非遺創造性轉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構建四大平台

  綱要提出,支持新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等重點文化項目,增強香港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魅力。香港可謂得天獨厚,獲得國家的支持和厚待,能夠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長期展出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常設展覽展出的文物不少於600件/套,並會籌辦特別展覽,大灣區居民和海內外訪客將有機會長期、全面、深入地欣賞故宮的珍藏和認識故宮文化,探究中華文化的精粹。

  綱要提出,加強大灣區藝術院團、演藝學校及文博機構交流,便利藝術院團在大灣區內跨境演出。香港有多個多元化、國際化、中西薈萃及優秀的演藝團體,但卻面對演出場地的需求不斷增加的挑戰。而大灣區各城市則有不少的演出場地及龐大的觀眾群,正好發揮優勢互補、相輔相成、互利互惠的作用。

  綱要設專章論述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涉及衣食住行等等方面,在「食」方面,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澳門、廣州、佛山(順德)弘揚特色飲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民以食為天,舌尖上文化的意義,讓人感受到美食背後強大的人文力量和對共同體價值的強烈認同。在大灣區共建世界美食之都,是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的要素之一。

  在上述基礎上,筆者認為應構建大灣區文化研究、交流、創作生產、展示及交易四大平台,進一步整合和繁榮大灣區影視、出版、新媒體、創意產業等業態,以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為主體人群,推動粵港澳青年參與文化建設,共同推進大灣區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成為灣區的支柱產業,增進港澳青年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據統計,遍布海外4500萬華人華僑中,廣東籍華僑華人近3000萬人,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每年有近萬名的海外留學生、數百萬的海外客商來到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對內對外的兩個扇面,為新時代粵港澳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與傳播提供了天然平台。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