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2020-01-09
來源:八點健聞

  早一天上市,就早一天為患者带來希望。而審評員是把關人,一方面努力增加新武器,另一方面,也要把可能反過來傷害患者的“凶器”擋在門外。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以下為文章要點:

  2019年中國有53個創新藥獲批,第一次超過美國(48個)。

  多種癌症、罕見病、丙肝、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等都有了新藥上市,對患者意味着更好療效的希望。

  過去幾年,新藥審評速度提高很快,同一種藥,中國患者跟美國的使用時間,差距從過去的5-8年,縮短到了2年左右。

  但2019年的速度有變慢的趨勢,同樣的PD-1抑制劑,2018年獲批的兩款分別用時8個月和10個月,而2019年的用時13個月和16個月。

  一方面新藥上市申請在井噴,另一方面,藥審中心的人手不足,從2015年的不足200人擴增至2018年的800多人,但離目標的1600人尚有很大的缺口。

  為了救自己的命,60多歲的老李開啟了一趟遠行。

  2019年11月,他從北京奔赴海南博鰲樂城,這里是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被稱為中國的“醫療特區”,可以用到國內沒上市的新藥。

  老李被確診為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在過去,這樣的疾病5年生存率約為5-15%,3年生存率大約20%。而在博鰲,有一種叫作PD-L1抑制劑的新藥,通過聯合放化療可以把3年總生存率提高到57%。就是說,他活下去的希望是原來的3倍。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航拍博鰲樂城

  到了現在,老李很快就不用再為了救命而跑那麼遠,因為這種PD-L1抑制劑,阿斯利康的Durvalumab(度伐利尤單抗注射液)2019年12月在中國也獲批了,適應證正是III期非小細胞肺癌。

  這個藥,2017年5月第一次在美國獲批,而III期非小細胞肺癌適應證于2018年2月獲批。中國只比美國晚2年左右,這跟過去的5-8年相比,速度大大提升。

  治病,是一場人類和死神的抗爭。創新藥,則是這場抗爭中人類所能加持的兵器,讓人類不至于赤手空拳、孤立無援。肺癌是位列中國死亡原因首位的癌症,隨着度伐利尤單抗的上市,讓中國醫生和患者手中增加了一件重要兵器。

  2019年中國的兵器譜中,這樣的兵器總共新增了53件。

  有了它們,癌症可以得到更有效地治療。度伐利尤單抗,和恒瑞、百濟神州新上市的兩款PD-1抑制劑,以及2018年上市的4款同類藥物,都是在提高癌症的治療效果。

  丙肝可在8周內被治愈(格卡瑞韋呱侖他韋,商品名艾諾全),中國即將進入丙肝治愈時代。

  “漸凍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牽線木偶人”(多發性硬化症)、“藍唇人”(兒童肺動脈高壓)等八種罕見病患者群體也得到了救命的機會……

  新藥上市,也是一台台印鈔機的誕生。給越多患者带來希望,就意味着越高額的回報。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圖片來源:藥審中心宣傳片截圖

  與死神賽跑,需要打造兵器的科學家和藥企。也少不了編審兵器譜的審評中心,他們要從眾多的申請中篩選出哪些藥品是安全有效的,哪些是不能服用的。在他們的努力下,2019年中國有53個創新藥獲批,第一次超過美國(48個)。

  每一件兵器的上市,都不簡單。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制圖:吳曄婷

  53個新藥盤點,一台台印鈔機的誕生

  2019年在中國上市的創新藥主要集中在抗癌藥,以及針對重大疾病、罕見病的相關藥物。

  PD-1/PD-L1抑制劑,無疑是其中的明星。

  自2014年9月,K藥被FDA批准上市,到今天,全球已有10款PD-1/PD-L1免疫治療藥物,其中四款是來自中國藥企,自去年12月以來陸續獲批。

  創新藥就是印鈔機,PD-1尤其如此。有一本寫新藥研發的書叫《十億美金分子》,十億美金包含兩層含義:新藥研發成本需要10億美金,上市後每年可銷售10億美金。

  實際上不止,2019年,PD-1抑制劑中銷量最高的K藥(Keytruda),銷售額將超過100億美金,在中國,K藥上市一年銷售額也達到20億人民币,國產的達伯舒和拓益,半年不到銷售額超過3億。預計到峰值時,國內PD-1抑制劑市場規模會接近1000億人民币。

  當然,研發成本也是很高,出品K藥的默沙東,一年研發費用也是100億美金左右,國內的藥企百濟神州、中國生物制藥、恒瑞醫藥,2019年上半年也分別投入了28億、16億和15億左右的研發費用。

  除了PD-1/PD-L1抑制劑,針對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慢性髓性白血病等癌種,在過去一年都有了新的武器上市。

  新藥上市,會带來希望和榮耀,以及財富。也有的時候,带來諸多爭議。

  比如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甘露特鈉膠囊(GV-971,商品名“九期一”)就是一款爭議巨大的新藥。

  罕見病藥物是全球新藥研發的重點方向。2019年FDA批准上市的48個新藥中,罕見病藥物佔到了17個,超過抗癌藥物,佔比達35%。中國也有8個罕見病藥物上市。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制圖:吳曄婷

  2019年上市的創新藥中,還有多個慢性疾病病種的相關藥物,包括4個銀屑病藥物、4個2型糖尿病藥物、3個慢性阻塞性肺病藥物、2個類風濕關節炎藥物、1個心血管疾病藥物以及1個紅斑狼瘡藥物,還有3個疫苗。

  中國上市新藥數量第一次超過美國

  把時間線再往前拉長,我們能夠看到新藥在中國的上市速度明顯加快了。2019年,在中國獲批的新藥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制圖:吳曄婷

  過去,中國患者要用到最新的藥,通常比美國患者晚5-8年,而2015年開始的藥品審評審批改革,讓這個差距縮小了。

  2015年1月,畢井泉出任當時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局長,此後,一場疾風驟雨般的改革席卷整個醫藥行業。到2016年底,短短16個月里,CFDA相繼發布了兩百個左右的政策文件。政策涉及的方面包括減少審評流程、加快創新藥審評審批、減免進口藥物關稅等等。

  信達生物創始人俞德超接受采訪時說:“畢井泉執掌CFDA後,推行了很多改革工作,每一個動作都能踩到這個行業的關鍵點上,特別是臨床核查,有利于清理積壓,審批的工作就減輕了。”

  2019年3月,在藥明康德健康產業論壇上,藥明董事長李革致閉幕詞時特別提出:整個行業都應該感謝畢井泉。

  此時,畢已離職半年多。

  審評加速+醫保談判:更快、更便宜

  不止時間差距縮小,中國的患者還能用上更便宜的新藥。2019年11月的醫保談判中,四款PD-1抑制劑參與了談判,最終信達的達伯舒入圍。原來每年治療費用約16.7萬元,進醫保後,降到10萬元以下,相當于在贈藥的基礎上降低了42%。這比K藥年花費的30-60萬便宜得多,比起美國本土的價格就更低了。

  加速的審批使得在中國市場上藥品之間競爭加劇,再疊加醫保談判等政策因素,患者能夠享受到更優惠的價格。

  相比去年,新藥審評速度在變慢

  當我們仔細回顧四款中國原創PD-1抑制劑上市獲批所經歷的時間時,能夠發現新藥上市的速度好像變慢了——信達生物獲批花了8個月,君實生物花了10個月,再往後,恒瑞醫藥花了13個月,百濟神州的這一數據為16個月。

  百濟神州全球研究、臨床運營和生物統計暨亞太臨床開發負責人汪來博士覺得這是正常的趨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于,“新藥上市申請開始井噴了”,而這一情況還將在未來的兩年中持續。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制圖:吳曄婷

  新藥剛進入臨床試驗時,需要遞交的材料比較簡單,主要是臨床前動物數據、細胞數據、毒理數據、CMC數據等,但是到了藥物上市審評申請時,需要遞交的材料就很多了,一個新藥的上市材料是一大桌子都堆不下的,在藥審中心的官方宣傳片中這樣形容——“有時候一個產品的資料多到需要用汽車來拉”。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圖片來源:藥審中心宣傳片截圖

  另外一個原因是,藥審中心的“產能”跟不上了。

  2017年初,藥審中心發布了第一部官方宣傳片《變革時代的藥審人》,提出了“爭取在2020年,擴大到1600人”的擴容目標。改革之後,藥審中心的人數從2015年的不足200人擴增至2018年的800多人,離目標的1600人尚有很大的缺口。

  人員不足、產能跟不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藥審中心的錢不夠了。

  《財新周刊》曾報道了2019年初藥審中心的欠薪事件,這一有着800多名員工的事業單位第一次拖欠薪酬,1月的工資直到2月底才全額補齊。缺錢與國家整體收緊各部委財政預算有直接關系。

  與藥審改革如火如荼推進同時發生的是,無論是首席科學家還是一線藥審人員,都在流失。四名首席科學家中兩名離職,有着17年FDA工作經驗的何如意,去了國投創新醫藥健康擔任首席科學家;有着12年FDA工作經驗的王剛,加入了藥明生物出任副總裁。

  藥審中心招人很難,行業內有經驗的人並不那麼多。而藥廠和藥審中心在競爭同一批人才,當藥廠能夠給夠高出3、4倍的工資時,這對藥審中心而言就更難了。

每一個創新藥的獲批,都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

  △圖片來源:藥審中心宣傳片截圖

  一位審評員的意外離世

  2019年10月18日,39歲的審評員薛萍在出差途中突發心源性猝死,搶救無效去世。

  根據中國醫藥報的報道,薛萍是藥審中心化藥藥學一部的一名審評員,她是2016年底至2017年初擴招中到來的,當時藥審中心一口氣擴招10余次,從100多人擴招到700多人。

  薛萍承擔着新藥的藥學審評工作,審評資料常常“成車”裝來。她去世之前的2019年9月,加班時長為79個小時。

  本來每兩周回一次上海,看望奶奶和父親,可好幾次她都把買好的車票退了,“手頭活兒太多,沒有時間回去”。

  薛萍的身上,呈現出了當前新藥審評的壓力和隱憂。

  新藥研發和上市,是一場跟死神的賽跑,早一天上市,就早一天為患者带來希望。而審評員是把關人,一方面努力增加新武器,另一方面,也要把可能反過來傷害患者的“凶器”擋在門外。

  這場賽跑,不應該以將把關人推向死神為代價,而是需要更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安排。

[責任編輯:董岳昕]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