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晖集 | 阳明心学的三把钥匙

2020-06-28
来源:香港商报网

  作者:文嵊

  一直想学下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但一直找不到入门之道。

  这个周末,我拎了半斤凤凰单丛茶去拜访吴教授。他的一番话使我豁然开朗,为我开启朝圣之门。

  教授说按照他的理解,阳明心学的要义不妨用十个字来概括——“事上磨”+“致良知”+“此心光明”。这或许可作为打开阳明心学的三把钥匙。我请教授帮我解释。

  老师微微一笑,喝了一口茶,笑着说,我先讲讲第一把钥匙——“事上磨”。

  “事上磨”也就是在事情上磨练,这是阳明心学极为重要的方法论。知识、本领和智慧要经过辛苦探寻、反复探索才能获得。阳明心学就是“事上磨”的学问。从他一辈子的经历,少年时的奇幻经历,入仕后的宦海沉浮,做学问时苦苦求索,一辈子中一次次的破心中贼......无一不是在“事上磨”。用阳明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也定,动也定”。可以说没有“事上磨”就没有阳明心学。

  吴教授呷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很多人津津乐道于阳明先生的用兵之术,赞叹先生打仗有如神助,却不知先生打仗之前做的细致调查、情报收集和周密准备,对当地的山川地形、人情世俗及敌我双方所有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才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神功。姜子牙、诸葛亮等在中国历史上用兵如神的,何尝不是每每战前都做繁细艰辛的充分准备。

  有一个事特别能说明“事上磨”的含义。一个叫周莹的富二代青年,决心去千里之外找阳明先生学习心学。他带了充足盘缠,骑着马,在仆人侍奉下起程。一路上先是马车坏了,接着是他和仆人都病了,仆人无法走路,最后不仅没人服侍,还没有盘缠,一个人仍然不辞千辛万苦,靠着一身韧劲,历经磨难来到先生跟前。阳明先生问清缘由,感慨万千。待小伙子叩拜完毕,阳明先生立即跟他说,我收下你这个学生,但你不能留下,你回家去吧。这话把小伙子急得满头大汗。先生说,不急不急,你不能留下学习,是因为你一路行一路学,到我面前时已经学成了。你是我的优秀毕业生!原来小伙子一路前来,不辞艰辛,运用的正是阳明心学所强调的“事上磨”心诀,来到老师面前时已掌握及获得“知行合一”的真谛。

  我问教授,“事上磨”就是能投身艰苦的实践,勤学、勤思、勤练,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如同石灰,需要千锤万凿,才能留下清白在人世间。教授说,正是如此,结合到我们普罗大众身上,人人都可以用“事上磨”的办法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就看你想不想。保洁员可以成为保洁专家,快递小哥可以成为快递专家,我们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些状元,无一不是磨出来的。

  我请教授继续讲阳明心学的第二把钥匙。

  教授捻须一笑。他说,第二把钥匙是“致良知”。这三字我认为是阳明心学的基本追求,也是基本方法论,贯穿阳明心学的时时处处。阳明先生一辈子都在“致良知”,阳明心学也是“致良知”之学。大家都知道先生的身世,也知道先生格竹子的有名故事,尤其是先生龙场悟道后,于石棺中一声长啸,宣告了中国哲学史上一个伟大时代——“致良知”时代的到来。

  阳明先生解释了什么是“致良知”。他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可见,“致良知”就是寻找做人做事的理性和良心,就是寻找真理,就是寻找最佳办法,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用得到。皇帝的致良知在于治好国家,农民的致良知在于种好农作物,公职人员的致良知在于把公务用心用力处理好。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只要用“致良知”三个字去学习、生活和工作,就能找到立身之本、成功之道和快乐之源。

  我问教授,那么怎样可以直观地认识并做到“致良知”?教授说,阳明先生说他的良知从百死千难中来。谁都无法做到简简单单就“致良知”,不妨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来解读“致良知”。很多人把中庸之道误解为打五折的好好先生,以为从1到100中挑50或51就是中庸之道。这种做法要么是简单主义,要么是骑墙哲学。中国哲学中“中庸”的真正含义是“不偏不倚”,是程子所说的处事正道和定理,也就是处事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办法。比如处理一个事情,在张三手里是这样处理,在李四手里是这样处理,在王五、马六……等的手里都是这样处理,那么这个办法就是中庸之道,找到了这个办法我们就可以说是“致良知”了。我们说“不唯书、不唯上”等,就是因为书本和上级有时候说的也不一定准确。中国古话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亚里斯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些都是“致良知”的态度。所以,“致良知”就是找到本心,找到对头的办法,找到事物的真相、真义和真理。

  阳明先生有一次审问一个作恶多端、顽冥不化的大恶人王和尚,这个人被抓获后不管谁审讯他,就是不说话不配合。阳明先生审问他时,天气炎热。阳明先生就说,天气太热,把上衣脱了吧。王和尚说好,脱了上衣。先生接着说,裤子太厚热得很呢,也脱了吧。王和尚说好,脱了长裤。先生说,不如把底裤也脱了。王和尚脸有难色,说这个就不必了吧。先生呵呵大笑说,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有廉耻之心就说明你还有良知啊!一语惊醒梦中人,王和尚旋即被感化。这个例子中,先生和王和尚都实现了“致良知”。

  我问教授,在冬天,100个人都要穿厚衣服才保暖,如有一个人他就是以寒为乐,穿了厚衣服就难受,那还要给他厚衣服吗?教授接着说,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还塞衣服给他,那就是违反这个人的“常情”了,就不是不偏不倚了,那就和“致良知”背道而驰了。

  我请教授讲讲第三把钥匙。

  教授说,“此心光明”是阳明先生临终时说的。在他弥留之际,他的弟子问他,先生,您最后还有什么话要交代吗?阳明先生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含笑仙逝。在生离死别之际,在撒手人寰之前,一个人能如此坦然的说出这两句话,这是先生一辈子“事上磨”后真正实现“致良知”的最好写照和明证。“此心光明”——不管世事怎么变,我内心的澄明状态不会变。阳明先生悟道之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得失。喜怒哀乐眉头过,此心光明天地宽。少年时父亲的不解担忧,青年时遭受的挫折困顿,官场上的压迫挤贬,正德皇帝的匪夷所思,如此种种,最后都凝化为先生的光明心境。教授说,阳明先生实在了不起,他心中的光明是真光明。人终有一别,别人离去的情状多有不同,像先生这样从容道别的,实在罕见。一句金言照亮神州。学心学就应该学这种心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处危不惧,处变不乱,遇悲而喜,那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他了。这样的人,堪称阳明后学、心学嫡传。教授说,“此心光明”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事上磨”和“致良知”的交互推动,在阳明先生看来,圣人的心天生圆满尚需不懈打磨,凡人的心坑坑洼洼布满灰尘杂质,不下苦功用心打磨,不每天朝着光明出发,哪得“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扳着指头数着三把钥匙:事上磨、致良知、此心光明,隐隐觉得似乎窥见进入阳明心学圣殿的一些路径,心中万分激动。

  教授说,阳明心学博大精深,“三把钥匙”之说是我学海蠡测、一管之见,仅供你心学入门学习时参考。最后,送你阳明先生的半首诗——“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琴瑟在我御,经书满我几。措足践坦道,悦心有妙理。”你细细品味,这里面有三把钥匙,有儒释道,有中华文化的精髓。

  教授说毕,一脸愉悦,闭目养神。我满心欢喜,作揖而别。

[责任编辑:董岳昕]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