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周記】中國經濟戰略由外轉內調整

2020-08-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楊玉川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會議內容中有幾句話對未來有深遠影響,必須認真領會。一句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句話裏有兩個概念,國內和國際循環。

  國際大循環基本是改革開放以來實際奉行的主要經濟發展戰略,1987年中國計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建,在新華社內部刊物《動態清樣》上發表文章《走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王建所提出的國際大循環戰略,其目的是通過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重工業發展取得必要的資金和技術,再用重工業發展積累的資金返回來支援農業,從而通過國際市場的轉換機制,溝通中國農業與重工業的循環關係。這個戰略隨後迅速被官方認同,進而成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的觀念基礎。

  是次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中美關係惡化背景下的產物,為了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平穩發展,有必要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使得國際環境惡化,不至於對中國經濟構成嚴重的負面衝擊。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經濟上的含義就是,要擴大內需,讓更多的企業直接面對國內的消費市場,而不是國際市場,用廣大的國內市場吸引國內企業和外資,通過內資外資的良性競爭,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句是「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按照政府的思路,成功實施國內大循環戰略,其路徑不是傳統的「舊基建」,而是要調整產業結構,限制低技術、過剩的傳統產業發展,更多依賴科技創新帶動經濟。也就是說,新經濟、互聯網、數字經濟、高端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醫療養老等,將是帶動內需、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主力。

  

[责任编辑:黃鶯]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