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人的遠古家園在哪裡?就在我們生存的這片土地下。在眾多的出土實證中,就有來自營口大石橋市金牛山遺址的古人類化石。
初識金牛山
金牛山,位於遼寧大石橋市永安鎮西田村,是下遼河平原上孤立的山丘。因為金牛山特有的石灰岩特性,為第四紀動物化石堆積的形成提供了環境,更為古老的人類家園的出現預報了希望。
金牛山的體量不算太大,兀立在原野上,周圍是一望無際的農耕之地和極具東北特色的村落民居。山的西側,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中長鐵路縱貫南北,山的東側,是東北交通大動脈202國道。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西南方向天際間,可見遼東灣海岸線。山上植被茂盛、野趣盎然,隱匿着數十萬年前的生命之魂和文明之火。
金牛山
源起與發現
二十世紀初至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在金牛山地區進行菱鎂礦調查和採礦期間,發現了一些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居氏大河狸、腫骨鹿等典型的較古老種類。這些化石標本的年代與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年代高度相似。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遼寧省文物部門重新組建了文博工作隊伍。按照省文物部門提供的線索,營口市文化部門在金牛山進行了文物調查,並徵集到若干動物化石標本。經專家鑑定後,確認是已滅絕動物腫骨鹿的下頜骨化石。這是個很重要的發現,說明金牛山是一處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埋藏點。
1974年5月,由遼寧省博物館成立了「金牛山聯合發掘隊」,開始對金牛山進行第一次正式發掘。從此,金牛山作為追求經濟價值的採石場、礦場成為了歷史,而它所代表的文化符號、蘊含的文化價值以及給人們帶來的文化自豪感,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
隨後的幾次發掘還發現了古人類生活的遺蹟遺存,這是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些發現改變了考古學家原有的認識,即金牛山不僅僅是一處哺乳動物群化石地點,而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金牛山遺址成為當時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在國內舊石器遺址的大家庭里佔據了重要一席。
石破九天驚
1984年9月,北京大學呂遵諤副教授帶領的北大考古系發掘隊走進金牛山。9月27日,考古隊發現了人的髕骨、手骨、足骨化石。10月2日,一名隊員發現了一塊骨頭,呂遵諤拔開骨片周圍的土層,認出了人枕骨部位的人字縫。繼續清理,部分冠狀縫露出。呂教授篤定:這是人的頭蓋骨!
這次發掘共發現了五十六塊人體骨骼化石,屬於同一個成年女性個體,被考古學界命名為「金牛山人」。經測定,年代初步定為距今31萬- 24萬年,平均為距今26萬年左右。「金牛山人」化石的材料不僅為周口店遺址所未見,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標本,對探索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階段的人類體質特徵具有重要意義。
1985年3月10日,新華社報道了中國近年的考古五大發現,「金牛山人」的發現被列為考古五大發現之首。
金牛山人類遺址陳列館
物竟與天擇
通過綜合研究分析,考古學家為復原出了一幅二三十萬年前的「金牛山人」與自然共存的壯麗畫卷。
金牛山挺拔孤立,山上生長着茂密的溫帶闊葉林,也有少量針葉林,周圍環繞着河流、湖泊。東部的森林連綿起伏伸向群山,西部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充足的水草、野果和食草動物構成了較完整的食物鏈,也吸引着草原、森林裡的動物經常光顧。
每天,當太陽升起,「金牛山人」就走出了她的「家門」,去尋覓食物。她穿行在山林和原野,用打制的石器和結實的樹枝作為工具,或採摘野果,或捕獵小動物。覓食,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大自然不僅有風和日麗,也有閃電雷鳴。閃電擊中枯木燃起的火焰,令「金牛山人」即驚懼又好奇,具有1300多cc腦容量的她,敏銳的發現,「火」可以取暖、可以威嚇敵人,還可以使捕獲的獵物吃起來更美味。保存到今天的多個灰堆和燒過的動物骨骼碎片,驗證了她保存火、使用火的非凡能力。這種能力讓「金牛山人」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掌握了主動,也為後人了解古人類的智慧和生活形態增添了新的佐證。
這幅存在於二三十萬年前的生動畫卷,讓我們確信:包括「金牛山人」在內的許多中國化石人是我們中國人的共同祖先。
鎂都新家園
營口大石橋市歷史悠久、底蘊豐厚,是着名的「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更是享譽世界的「中國鎂都」。近年來,鑑於金牛山遺址獨特的科學人文價值,大石橋市政府積極推進金牛山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現已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名單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立項名單。
按照規劃方案,大石橋市政府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集聚相關資源,大力保護「文化核心區」、積極拓展「文創集散區」、全面開發「文旅生活區」。以多業態旅遊為目標,建成獨具特色的文創旅遊集散地,為城市和市民創造「文化新天地」。
「是女媧補天一塊五彩的鍊石,不經意間從纖纖玉指間遺落——金牛山遼南大地一座驚世的豐碑」。大石橋人將珍惜、鐫刻好這座豐碑,把金牛山這一遠古人類的家園建設成為鎂都新家園。(文/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