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三策智庫秘書長黃芷淵
4名立法會議員被褫奪資格,反對派把自己「攬炒」了。這是遺憾的。立法會破天荒有27個議席空缺,剩下41名建制派及2名非建制派議員。未來一年,無止境的「拉布」將不復發生,但自此,議會就能完全回復「正常」嗎?建制派就沒有障礙了嗎?不見得。
筆者認為,接下來,才是真正考驗建制派的時候。
「攬炒」自失立場
先說反對派。以前香港不稱他們為「反對派」,叫「泛民」或「非建制派」。這是兩個概念。
「反對派」往往「為反而反」、逢政府必反;但泛民應該「是其是、非其非」,在忠於政府、法律基礎及國家主權等大原則的前提下,提出具有建設性理據的客觀反對聲音,目的是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中央從來允許「忠誠反對派」存在,只是不接受破壞底線的「攬炒反對派」行為。
行政和立法機關之間,應該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遺憾的是,近年不僅僅是其「制衡」大於「配合」,更是「不合作」大於「制衡」,集體「辭職」的議員更成為了立場先行的徹底「反對派」。
筆者不相信集體「辭職」的議員全部是「攬炒派」、「港獨派」,然而,他們以為其抗議舉動極其悲壯,其實是自失立場,放棄監督政府的重要功能。他們的行為令支持者痛心,反對者開心,但既達不到他們想要的任何建設性目的,更自己主動解除武裝「攬炒」,斷送政治前途,徒勞無功。
擺脫舊思維促香港改革
未來一年的議會,不再是政治鬥爭內耗的場地。政府的施政固然可循正常的審議和立法程序進行,但議會原有的功能角色重擔,全落在建制派議員身上。
「建制」要支持政府施政,同時也有監察功能。議員的職責是從社會大眾的利益出發,審議政府的決策,而非如政府的「橡皮圖章」和「投票機器」,單向地百分百支持政府。沒有了絕大多數反對派,建制派再沒有推脫的藉口。如果之後立法會再不夠人數流會,建制派就無法賴反對派缺席拉布或阻撓。
筆者曾撰文提出,香港需要具備戰略眼光的「改革派」,在尊重守護「一國兩制」現有制度的前提下,跳開立場看香港問題,大刀闊斧為這座城市帶來變革。
建制派應該把握當下的議會主導優勢,擺脫固化的舊思維,急市民所急,趁機責成當局改革,為解決香港住屋、醫療、教育、青年向上流動等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積極務實發聲及行動。
中國畫藝術創作中,有一種常用手法叫「留白」,即刻意在畫面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間,渲染出美的意境。
政治光譜「留白」 如何覓轉機
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建制派、泛民,一直「各司其職」。如今議會缺乏了反對派的角色,其實是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令香港的政治光譜「留白」。和中國畫不同的是,這裏的「留白」是不健康、不正常、畸形、不應有的。但香港能否轉「危」為「機」,把不健康的「留白」變為可行的「想像」?
香港需要愛國者,需要「愛港者」。泛民、建制派、特區政府,甚或全香港市民,都應該透過此時議會的「留白事件」,為香港未來發展謀求出路。
泛民的政治前途已走到十字路口,傳統溫和忠誠泛民被「抗爭派」逼退騎劫。反對派滅了自己在議會的聲音,他們是能痛定思痛,未來成為「一國兩制」和香港發展的建設者,重新填補政治光譜中失去的那部分;還是繼續愈走愈遠,成為徹底的「攬炒者」?建制派能否協助特區政府以民為本、強政勵治?掃除了干擾性的阻力,特區政府究竟有多大能力和魄力推進施政?接下來是見真章的時候。
羅文名曲中有一句:「不必怨世事變,變幻才是永恆;經得風浪起跌,必將惡運變好運」。香港一直都是從變幻中走來,但到底是愈變愈好,還是愈變愈差?香港的命運掌握在港人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