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
特首林鄭月娥早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近期隨着立法會早前通過5.5億元前期研究撥款,以及有城中名人提出創新融資方式,令相關話題重新熱絡起來。我從一開始就支持「明日大嶼」,對於前TOM集團行政總裁王兟去年11月中旬召開記者會介紹以「創新公私營合作」(Popula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P)方式發展「明日大嶼」的計劃,我一開始不以為然,覺得特區政府並非不夠錢發展,而且我絲毫不擔心「明日大嶼」會虧損,更不是「倒錢落海」,何必多此一舉把事情複雜化呢?後來在一名朋友的提點之下,我才醒覺,所謂「創新公私營合作」的最大意義,就是促使全民參與、全民共享,「逼」出全香港的真實民意,來玉成「明日大嶼」的好事。
人人都是「股東」
所謂「創新公私營合作」的重點,是政府在市場上以股權及發債籌資1.1萬億元,股本金為1000億港元,其中75%股權也就是750億向每位港人以認股權證(Warrant)形式免費派發,每人一股;另外25%股權則由一間私營基金管理公司募集,募集對象包括不同的主權基金、國際退休及養老投資基金等。由這兩部分共同解決「明日大嶼」的資金來源問題。如此一來,香港人作為「明日大嶼」的股東,就可以一同分享成果和紅利,做到人人都是「股東」。
這個做法其中一點重要意義,就是激發香港支持「明日大嶼」的隱藏民意,讓「沉默的大多數」得以彰顯。我認為,一直以來,香港主流民意都是支持開疆拓土的,無論是維港外填海還是郊野公園邊陲、棕地等選項,大部分市民都是樂見其成。但社會上不同階層的聲音大小差別甚大,輿論長期被個別既得利益者所掌控。每每有發展土地的大計,現有的土地持有人就會鼓動各種組織,以環保、保育等名義站出來反對。甚至拋出一些枝節問題例如粉嶺高爾夫球場來轉移焦點、爭吵一番,從而掩護既得利益者繼續坐享高樓價的利益。這股聲勢浩大的聲浪將大部分人原本的美好願望壓下去,最終令香港錯過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機會。
可考慮引入內資
老百姓對土地不足是非常不滿的,但這種不滿,最終都被誘導到對政府的批評上,而絲毫不去反思,自己為何一次又一次被誤導去充當阻礙發展的力量,最終自食其果的也是自己。
對於「創新公私營合作」提出另外25%股權則由一間私營基金管理公司募集,募集對象包括主權基金,我認為最好能讓內地的主權基金例如中投公司等也參與進來。有人可能會話,那豈不是會被批評為「染紅」,令「明日大嶼」的阻力更大?我不認同這種投鼠忌器的想法。
香港回歸20多年來,最大的問題是「正不壓邪」,正氣得不到彰顯,反而去遷就各種異端邪說,希望那些三觀不正的人聽話一點,這種想法已經被證明是害人不淺的了。香港的未來與國家緊密相連,「明日大嶼」通過完善的交通基建連接內地珠海和港島中環,國家毫無疑問是香港、是「明日大嶼」最大的持份者之一。如果「明日大嶼」要募集資金,國家這個最大持份者不參與,你會安心嗎?香港有了國安法,更要進一步完善「一國兩制」的制度配套,但大背景是必須弘揚正氣。某些人動輒說「染紅」,如果「紅」代表中國,那我們應該光明正大地說,香港由1997年7月1日起已經徹底「染紅」。
從激發香港支持填海造地的民意,以及開放讓更多資金包括內地資金來參與,這兩個角度而言,我認為這個「創新公私營合作」還是蠻有積極意義的,甚至可以令「明日大嶼」實現超出填海造地本身的更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