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本港有36462名印度籍居民,2019年本港出口往印度的貨值約1182億元,香港與印度有相當連繫,中印邊境爭議若持續,恐影響本港與印度的經貿活動,除老生常談的中印雙邊貿易不平衡以外,筆者提出其他因素供考量。
2010年當時全球熱論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崛起,高估了聯盟將影響國際秩序,現在的世界舞台近乎忘記了「金磚四國」,其實當年不少學者已指出中印間欠戰略互信,雙邊關係信任低。曾有研究指孔子學院偏偏在印度發展不來,已暗示當地有抗拒中國文化情況。是否兩國都錯過了十年前黃金合作時機?
逆全球化下,中印合作是「雙贏」的思想愈趨微弱,中印是「零和博弈」聲音出來,印度國內大力宣導「季風計劃」「香料之路」計劃等。印度莫迪政府近年調整「印太戰略」,親美遠中,冀重塑印度與全球產業鏈關係,突出中印意識形態差異,印度被英國殖民多年,政治體系依舊延續英國的體制,拉近與美國的距離。中印邊境衝突的激化是印度政府轉移其疫情失控、經濟下滑的一種手段。
印度有核訴求,2016年印度申請加入核供應國集團被拒,其國內推諉於中國妨礙印度提升國際地位,事件竟演變成爆發抵制中國貨的遊行和示威活動。同時,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涉及到喀什米爾地區,該地區屢屢爆發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小規模軍事衝突。2017年的「洞朗對峙」事件,更激化了矛盾。
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後,東北部地區遺留宗教問題、移民問題,加上區域經濟差異大,東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遜,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阿薩姆運動以及其後的地區分離主義,是印度國內最頭痛地區。印度政府用經濟政策、鼓勵教育以及各類福利等加大對東北地區的管控程度,但該地區的安全問題和民族矛盾等依舊嚴重。由清朝政府在1890年簽訂不平等條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中印邊界爭議無休,印度擔憂隨着「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危及印度在該地區的管控。印度慣視印度洋為自己的管轄範圍,抗拒潛在爭奪海洋區域的勢力,例如「一帶一路」,中國在孟加拉、巴基斯坦和緬甸興建港口、能源管道及公路等交通設施,印度揣測「一帶一路」的建設可能對印度形成「珍珠鏈」,印度洋區域的影響力將降。
中印合作空間很大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曾在莫斯科舉行雙邊會見,達成五點共識,包括兩國邊防部隊盡快脫離接觸,保持必要距離,緩和事態。據寧波工程學院和雲南財經大學學者分析,中印雙方其實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中國具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基礎設施等優勢,可以助推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反過來印度的資訊技術等服務業也有助於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兩國可以考慮在「數字絲綢之路」上合作,香港與印度有交往,本地的專業服務亦可協助參與中印「數字絲綢之路」發展。
城市智庫研究員吳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