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香港青年人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香港社會對此的反應多以積極正面為主。據香港青年民建聯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7.9%的受訪香港青年會積極考慮參與該計劃。然而,也仍有一些奇談怪論。比如有人認為:在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缺乏人脈、經驗、資本的情況下,北上發展真的是今天港青的出路嗎?叫香港青年去經濟依然落後、生活條件仍艱苦的珠三角就業,這不明明是驅趕港青去做「開荒牛」嗎?
港青應作「開荒牛」
事實上,做「開荒牛」,既造福自己又貢獻社會,有什麼不好?大家不會忘記,當年國家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地區還是一片農田,正是港商和港資製造業甘做「開荒牛」,從「三來一補」開始,為內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帶去了資金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高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國門打開初始,香港社會不少人都充滿懷疑、顧慮,甚至有媒體發出「社會主義的田怎會允許長出資本主義的苗」的拷問。然而,更多有眼光、有抱負的港人卻堅信中央政府強國富民的決心,他們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排頭兵,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和成就,使原持觀望、躊躇、猶豫的港商紛紛仿效。港商幫助推動了大灣區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崛起,並把產品推向世界,壯大發展了香港經濟實體,使很多香港當初的「開荒牛」也賺得盆滿缽滿,事業走上了巔峰。
今天香港又面臨一個新的歷史關鍵時刻,港人應該清楚了解,大灣區發展和國家未來前景的關係。灣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強調,到2035年時,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其中,大灣區正是國家科創攻堅的橋頭堡。《建議》提出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且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可以看到,着力科創乃國家未來一大國策,而要落實這個戰略目標,大灣區就是未來的一大重點。今天的大灣區就已是國家科創成果的最佳示範基地;騰訊、華為、中興、大疆、比亞迪、華大基因等新經濟企業,在大灣區蓬勃發展。大灣區作為一個發展中亮麗的經濟體,成為青年建功立業的最佳目的地。
抓住「歷史性機遇」
其實有開拓意願與有實力北上發展的科技、金融、法律本港專才,不少人早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前期即已在當地發展得風生水起,部分人更帶着技術和資金回流香港再創新高。他們的成功令不少今天仍處於失業徬徨乃至懷才未遇的港青稱羨不已,尤其是一些學歷未必高而願意考慮到灣區就業的港青頻頻嘆息,遺憾未有赴灣區發展的機會。其實灣區多元化的發展既需要高端行業人才,也需要擴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其他服務行業的人才,乃至普通的勞動者。據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經驗,除了科技引領,金融服務和製造業等經濟行業的發展外,還須發展教育、文化、旅遊、休閒、娛樂及商業配套等產業,各經濟領域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形成一個多元化發展的經濟綜合體。因此,港府「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實施,只是港青融入灣區大潮的開始。
香港青年不能用自我孤立的心態看待大灣區。鼓勵香港青年人北上尋找機會,融入灣區發展乃香港脫胎換骨的重要機遇,是粵港澳大灣區策略宏圖實施實現的必然,不能讓「歷史性機遇」成為「歷史性遺憾」。筆者相信,隨着大灣區經濟的發展推進以及港粵兩地融合的深化,港青北上大有作為,港青大量在灣區從業及安家必將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趨勢。(路敏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