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在除夕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通話,就中美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及地區問題交換意見。拜登表示,美中兩國應該避免衝突,可在氣候變化等廣泛領域開展合作。拜登也對大陸在香港、新疆與台灣的政策表達關切。習近平則指出,中美合則兩利,合作是雙方唯一的正確選擇。習近平強調,台灣、涉港、涉疆等問題是中國內政,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雙方有對原則的堅持,堪稱有硬的部分,但也都期盼加強對話與合作,等同也有軟的一面。兩人對話引起舉世高度關注,也能從中觀察到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
中美關係發生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於2月7日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訪時表示,美國不會與中國為敵,不會讓美中發生衝突,但雙方會是「激烈競爭」的關係,這應該是拜登對未來美中關係的詮釋,這也劃出了政策底線,顯示拜登政府的美中及台灣地區關係將不同於特朗普時期,而拜登對中國的尖銳程度比起特朗普已見下降。拜登在與習近平通話時表示,要與中國從事務實及重視結果的交往,開展坦誠和建設性對話;再者,拜登將中國定位為「對手」,而非如特朗普將中國視為「敵人」(2019年8月特朗普曾暗指中國為「敵人」)。對習近平而言,他和拜登應該比較有機會找出「以建設性方式妥善管控和處理」分歧的方法。由此在在體現出中美關係已經發生變化。
事實上,拜登政府已勾勒出對中政策的輪廓,要盡量避免特朗普時期毫無謀略,企圖以美國一國之力全面遏中。拜登指示全面評估、檢討、研擬與中國競逐的「大戰略」,對內加強投資、復興、提升國力,對外則爭取盟國與夥伴的認同與支持,建立全球性的遏中「強而有力的基礎」。但拜登也深知,美國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往昔的實力與地位,很多全球議題必須有中國的參與,因此拜登強調美中之間應採取「務實和以結果為導向的交往」,加上習、拜二人均重視中美可加強合作,故中美之間除了拜登所提之氣候變遷,尚可進而在因應新冠肺炎大流行、其他公共衛生議題、反恐等共同挑戰上,深入交換意見、尋求加強合作,由此可見雙方關係屬於既有競爭、角逐,也有合作的「非零和」的競合形態。
拜登政府希望兩岸降低敵意
至於拜登政府的對台政策,儘管一再保證對台承諾不變,但並非一張「保台」的空白支票,拜登政府既不樂見大陸以武力方式解決兩岸問題,也不會支持任何形式的「台獨」。因此當中美關係拉近時,美國和台灣的距離即可能變遠,且只能被動因應。易言之,儘管美國仍將從政策面挺台,但其方法與態度或將比特朗普時期低調,蔡英文當局習慣於對台美關係發展採取高調宣傳的作風,或許也必須相應調整。再進一步言,拜登政府多次表達,大陸應該與台灣「對話」,目的是希望兩岸降低敵意。表面看來,美方目前似乎將壓力施加於大陸,但是其實蔡當局應也接收到美方的相關信息,至少必須避免兩岸陷入惡性螺旋。
蔡英文在農曆過年前公開表示,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漸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並祝福對岸人民新春安康,也希望能共同促成兩岸的和平穩定,已可清楚顯示她的調子已經放軟了。這應當是拜登政府調整特朗普任內政策所產生的微妙影響,對於相當親美的蔡英文而言,可視為是拜登政府上台後的第一門課。然而,蔡英文此次借賀年之便所重申的兩岸復談主張,其立場依然並無任何改變,無怪乎大陸國台辦當然仍以「回到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來軟性回應,充分體現兩岸雙方的歧見持續存在。但解鈴還須繫鈴人,蔡英文僅止於向大陸喊話,自己卻從不主動遞出橄欖枝,尚且坐視民進黨對大陸恣意批判,又怎能取信於對方?尤其,蔡英文從不正視「一中憲法」對兩岸關係的定位,類此作為,如何奢言善意?
蔡當局應與大陸恢復對話
總之,從拜登跟習近平通話的內容加以檢視,中美對如何處理「台灣問題」並無共識。大陸堅持此為其「核心利益」,並無妥協空間;拜登雖然挺台,但只能表示關切,並沒有進一步提出任何具體的政策作為。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逐漸清晰,亦即美國支持台灣,但從未承諾支持「台獨」,也反對大陸對台施壓;然而,拜登政府希望兩岸自行管控危機,不能斷絕一切對話渠道,如同中美之間有許多分歧,但還是要交往,也就是中美之間將展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但是民進黨當局總是習慣於把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曲解或扭曲成對大陸的打壓,卻刻意忽略美方對兩岸應接觸對話的要求。
最後,儘管台灣立法機構新會期將展開「修憲」工程,而民進黨立委所提的幾個觸及法理「台獨」的提案,則已悄悄地被要求擱置,似乎對島內及兩岸均不乏善意,再加上蔡英文讓理性務實的邱太三新任陸委會主委,再度向大陸釋出善意,但這些還是不夠的。試看拜登政府正在尋求與大陸合拍的對話與合作的契機,並且重視美中關係的「交往」部分,也鼓勵兩岸應復談,則蔡當局更應衡酌時空環境不同,與大陸在「共同政治基礎下」恢復對話,方為上上之策。(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