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指點】愛國者治港有提升空間

2021-03-29 00:15
來源:香港商報

 鄭赤琰

 自中央提出「愛國者治港」作為今後政改的要求後,已廣泛引起討論,但絕大多數圍繞着愛國者治港的合理性與合法合情,很少去討論如何確保愛國者治港,把香港今後治得更好。像第一任特首董建華談到愛國者要敢承擔才能有所作為,他這話是有感而發,也說中了不敢承擔的愛國者是沒辦法治理好香港的。在董建華決心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時,雖然受反中亂港一派攻擊,甚至面對50萬人上街抗議,愛國的董老毫不退縮,不怕壓力,依計劃推出方案。可是就在立法會表決前夕,作為建制派,也在政府或公眾機構出任要職的某個政黨,一共8名議員,卻都當眾宣布退出支持第23條立法方案,原本方案是夠三分二多數通過的,剎那間失去了8人,無法通過也就成為定局,最終只好撤回方案。事後觀察,如果該黨敢承擔,第23條立法通過,早有國安法依法治港,香港也就不會因為沒有國安法而政局每況愈下,最後不得不由人大立法來填補國安法的漏洞,而且還要再次強調「愛國者治港」。董老如此遭遇,還能夠提醒大家,愛國者治港是要有承擔的勇氣才能勝任的工作。

 如何提升治港成績

 董老的感慨啟發了我寫這篇文章,集中討論如何提升愛國者治港的空間。提升治港的成績主要可分三方面來討論:

 第一,先說明「承擔」的問題。

 要觀察一個人敢不敢承擔自己的責任,可以從他們做事為人來判斷,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選賢與能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就以推選人才出任國會議員來說,除了從黨員中物色人才外,他也不排除從黨外去尋找,尤其是各種專業人才。有了候選後,經過多方推薦,李光耀最後要親自與當事人會談,他從掌握的資料,對候選人查根問底。針對候選人紀錄中,「承擔」的問題再三考驗當事人,例如當事人有過「社區中心」出任管委的職務,會要他說出在十二名管委中,其本人在籌集中心的財政工作方面,有無傑出的承擔責任,包括四出勸捐,有無成績、有無困難、如何突破等等。因為李手上已掌握該管委會其他成員的資料,因此在對話中,查問可以很尖銳,當事人應對得來,又有很好的紀錄,因此可以過關,後來證明李所物色的國會議員不但在立法會中或其他選區工作表現,都是敢於承擔的一流人才。

 反觀香港立法會或行政會議的紀錄,用李光耀敢不敢承擔的方法去考驗他們,很多都過不了關,就以建制派議員的表現來觀察,因為承擔的智勇不到位,在立法會辯論中,便令到政府很被動,失去主導權。這種現象在今後必須改變,否則愛國而沒法治港,也枉然。

 第二,要認識管治權力是爭取,不是給予。

 須知管治者手上不可沒有實實在在的權力,依法取得管治權力的愛國者,要如何使用權力確保其管治責任,必須在面對反對派挑戰時,用冷言冷語諷刺也好,用暴力對抗也好,一旦被反對派罵「保皇黨」「傀儡」便立即退縮,這便失去證明自己的機會。只有能挺身執法,便是實權的表現。建制派在面對反對派人身攻擊時,往往心神不寧,這是對自己的權力認識不夠。今後「愛國者」應該加緊訓練如何維護與發揮自己的權力,才能發揮管治能力的空間。

 第三,管治工作是「獻身」,不是名利雙收。

 中國共產黨才不過六七千萬黨員與幹部,要管治十四億人口的國家,而且地方大、人口構成複雜,若非每個黨員被曉以為國為民「獻身」的大義,並公開表揚有「獻身」精神的楷模,很難有治國成就。

 香港的管治者,無論是立法、行政、司法或其他公共機構的管治人員,爛的沒人理,好的也沒人讚,這是殖民地政治生態的遺傳,試問有誰會去讚揚為殖民地管治的楷模?這種政治生態不改,要管治者獻身服務,很難提振氣氛,因此,在今後要提升愛國者治港的空間,在眾多管治人群中,表揚有「獻身」精神的楷模,很有必要。

 以上只是指出三個領域作為提升管治空間的討論,其他仍有很多方面須提升,應做全面研究。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