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民声舆情

绿叶对根的情谊

2014-09-09
来源:香港商报

  绿叶对根的情谊

  ——湘潭大学暑期实践团赴浙源调研手记

  【香港商报讯】(实习记者王芮)“婺源话是最美、最好听的语言,我不想看到以后的孩子们都不知道婺源话为何物。”面前的这位査姓老人已年过80,一句句饱含乡情的话语让我们触动不已。一天的浙源行让我们深深感触到方言的背后是文化,是一块土壤上人们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浓缩,一口动听的徽语,道出几百年缓缓流淌的传说,就好似那清澈的护城河,为这个美丽的错落带来安宁与祥和。

  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

  一望无际的麦田,好似被遗忘在历史中的马头墙,清澈小溪边当地居民的爽朗笑声,浙源让实践团的伙伴们感叹,爱上一个地方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这个未被工业污染的原生态乡镇有着独有的文化底蕴,“我们婺源话复杂的很,村子和村子虽然挨着,说的话也不一样,不过我们都能听的懂。”精神矍铄的半百老人在谈及婺源方言时显得兴致勃勃。和老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江西,尤其是婺源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外来人员的迁入,语言和文化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使得婺源方言在这种不间断的,渐变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平衡性。婺源,这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涌现了朱熹,金庸,江泽民等名人轶事,而我们所到的浙源,也正是金庸的祖籍地。这个奇妙的小镇,吸引我们对它进一步的探索。

  普通话与方言并不对立

  在浙源,团队里的成员走访了很多户当地居民,从天真可爱的孩子到年近80的老人,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个与外界交流并不很多的村落,他们的普通话说得竟然都很好。“我觉得普通话更好听,家乡话说了同学都听不懂,我们在学校都是说普通话的。”淳朴的当地小朋友说道。与此相反的,当地的老人认为方言才是他们的根“就像是到了美国也要说中国话一样,到了外面也要说婺源话。这是我们的根啊,人不能忘本。”很多老人表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即使孩子外出,回到家里还是要说婺源话。方言承载了一个区域最原始,最丰富,最有草根价值的文化,方言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传承并不对立,在浙源,我们深信这点,乡民们通过电视,学校,耳濡目染,外来人员的影响等途径学会普通话,更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而深爱着婺源话。

  方言,逐渐消逝的语言

  通过走访调查,团员们发现,60%的年轻人觉得家乡话很土,不愿意说方言,10%的人觉得家乡话难听,另有一小部分人认为,他们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所以拒绝说方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丁崇明说过“每种方言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是记录某种地域文明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懂得一种方言,就打开了一扇心灵和文明的门窗。一种方言的消亡,也就意味着关闭了一扇文明的门窗。所以,应该给方言足够的生存空间,以便更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明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团员们经过讨论认为,方言的传承应该同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戏曲文化相结合,更应该以文学方式加以记录,像浙源县内有自己编制的文化手册,记载当地历史,名人轶事。除此之外,方言的学习最好从娃娃抓起,一种语言一旦学会,是很难将它忘记的。

  中国方言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方言是一件很有意义又很有趣味的事情。实践团团长王威同学感慨道:“婺源的美不仅体现在景色,更体现在这里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让这个美丽的地方充满着迷人的气息。”婺源县团委江书记也说道:“旅游要发展,城市要发展,但方言文化绝对不能丢!”

[责任编辑:李宁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