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對根的情誼
——湘潭大學暑期實踐團赴浙源調研手記
【香港商報訊】(實習記者王芮)“婺源話是最美、最好聽的語言,我不想看到以后的孩子們都不知道婺源話為何物。”面前的這位査姓老人已年過80,一句句飽含鄉情的話語讓我們觸動不已。一天的浙源行讓我們深深感觸到方言的背后是文化,是一塊土壤上人們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的濃縮,一口動聽的徽語,道出幾百年緩緩流淌的傳說,就好似那清澈的護城河,為這個美麗的錯落带來安寧與祥和。
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音
一望無際的麥田,好似被遺忘在歷史中的馬頭牆,清澈小溪邊當地居民的爽朗笑聲,浙源讓實踐團的伙伴們感歎,愛上一個地方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這個未被工業污染的原生態鄉鎮有着獨有的文化底蘊,“我們婺源話復雜的很,村子和村子雖然挨着,說的話也不一樣,不過我們都能聽的懂。”精神矍鑠的半百老人在談及婺源方言時顯得興致勃勃。和老人交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江西,尤其是婺源因為旅游業的發展,外來人員的遷入,語言和文化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相互滲透和影響,使得婺源方言在這種不間斷的,漸變性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平衡性。婺源,這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涌現了朱熹,金庸,江澤民等名人軼事,而我們所到的浙源,也正是金庸的祖籍地。這個奇妙的小鎮,吸引我們對它進一步的探索。
普通話與方言並不對立
在浙源,團隊里的成員走訪了很多戶當地居民,從天真可愛的孩子到年近80的老人,我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個與外界交流並不很多的村落,他們的普通話說得竟然都很好。“我覺得普通話更好聽,家鄉話說了同學都聽不懂,我們在學校都是說普通話的。”淳朴的當地小朋友說道。與此相反的,當地的老人認為方言才是他們的根“就像是到了美國也要說中國話一樣,到了外面也要說婺源話。這是我們的根啊,人不能忘本。”很多老人表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即使孩子外出,回到家里還是要說婺源話。方言承載了一個區域最原始,最豐富,最有草根價值的文化,方言就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通話的推廣和方言的傳承並不對立,在浙源,我們深信這點,鄉民們通過電視,學校,耳濡目染,外來人員的影響等途徑學會普通話,更因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而深愛着婺源話。
方言,逐漸消逝的語言
通過走訪調查,團員們發現,60%的年輕人覺得家鄉話很土,不願意說方言,10%的人覺得家鄉話難聽,另有一小部分人認為,他們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們來自哪里,所以拒絕說方言。北京师范大學教授丁崇明說過“每種方言都是相對獨立的系統,是記錄某種地域文明的符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懂得一種方言,就打開了一扇心靈和文明的門窗。一種方言的消亡,也就意味着關閉了一扇文明的門窗。所以,應該給方言足夠的生存空間,以便更多獨具特色的地域文明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團員們經過討論認為,方言的傳承應該同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戲曲文化相結合,更應該以文學方式加以記錄,像浙源縣內有自己編制的文化手冊,記載當地歷史,名人軼事。除此之外,方言的學習最好從娃娃抓起,一種語言一旦學會,是很難將它忘記的。
中國方言代表着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方言是一件很有意義又很有趣味的事情。實踐團團長王威同學感慨道:“婺源的美不僅體現在景色,更體現在這里的語言文化。語言文化的獨特性讓這個美麗的地方充滿着迷人的氣息。”婺源縣團委江書記也說道:“旅游要發展,城市要發展,但方言文化絕對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