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北岸起新城

2017-06-29
来源:河南日报

  5年時間,平原示范區發生巨變,一片背河洼地變成了生態宜居的新城市。孫蓓攝

  □本報記者李虎成趙同增本報通訊員徐文明

  2013年,造紙印刷行業資深專家劉旭以顧問的身份,受邀前往位于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為中原印刷科技產業園建設出謀劃策。然而當時看到的景象,讓他心里“直打鼓”:沒有標牌沒有路名,雜草叢生一片荒蕪,連個問路的人都找不到……這樣的地方能建成產業園嗎?能吸引客商入駐嗎?

  4年過去了,如今的中原印刷科技產業園內廠房林立、路網規整,一期42家企業進入試生產階段,用工近7900人,正常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可超50億元。已經成為園區總經理的劉旭6月27日告訴記者,產業園“火”了,二期項目尚未動工就已完成招商,還有很多客商排隊想要“擠”進三期項目。

  中原印刷科技產業園的快速發展,只是示范區建設的一個縮影。事實是,近5年來,中原印刷科技產業園的故事在示范區頻頻上演。

  借勢鄭州謀發展

  2010年示范區成立之前,所處的位置是一片背河洼地,而示范區的任務,就是要在這“一張白紙”上繪出美好畫卷,讓黃河北岸“長”起一座新城。

  “利用臨近鄭州的區位優勢,借勢鄭州加快建設、加快發展。”據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鹿建宇介紹,示范區從一開始就定位成鄭新融合的“橋頭堡”,參與功能分區,承接產業轉移,拉高建設標準和規格,全力打造集“研發、創新、綠色、產業、宜居”于一體的中部特色產業基地,建成“大鄭州”都市區的創新引領功能區。

  “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先環境后招商”,遵照這樣的原則,2012年年底前,示范區的建設“靜悄悄”,地上不建樓,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上,累計投資100余億元,完成市政道路128.7公里、橋梁33座、供水和供氣管網200公里,綠地率達到38%,綠化覆蓋率達到41%,實現了“九通一平”。

  建設中,在考慮實用的同時,還兼顧了美麗與生態。比如,黃河大堤外散落的200多個小坑塘,被“整合”成總投資4億余元、占地1840畝的鳳湖,作為引黃調蓄工程的一部分,不僅具有調蓄引灌等功能,還能涵養水源、補源灌溉、豐蓄枯用、平衡生態、凈化空氣、調解“小氣候”……這汪波光粼粼的清水,靠著清新美麗的“高顏值”,逐漸成為黃河南岸鄭州市民節假日短途游的首選之地。

  好戲在后頭

  宜居的環境、完善的城市功能為后續的地上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一幢幢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示范區城市面貌芳容初現。5年來,各類工業、房產等項目已完成投資200余億元,共開工建筑面積639.16萬平方米;在建工程736項,占新鄉市在建工程總量的31%。

  與大鄭州的“融合發展”也已初見成效,項目、人氣接踵而至,省農科院、省計量院、省特檢院、省人民醫院等“省字號”機構紛紛“跨河發展”;5年來累計簽約億元以上項目91個,總投資1185億元,其中來自鄭州的項目49個,占比達到53.8%;恒大金碧天下房源遭搶購,一次銷售額突破8億元;碧桂園項目開盤兩分鐘即售罄,銷售額超過5億元。

  與城市迅猛崛起相伴的是經濟的快速增長,示范區地區生產總值從最初的8.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4.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610萬元增長到2016年的7.3億元。目前,示范區入選省財政廳項目庫的PPP項目13個,總投資達225億元,兩項指標均居新鄉市各縣區首位,這些項目將成為示范區發展的“新引擎”。

  “搭上了鄭州這列經濟快車,示范區還在不斷‘加速度’,好戲還在后頭呢!”示范區管委會主任路文忠信心滿滿地說。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