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水共興 還有多遠

2017-09-06
來源:河南日報

  河清景美的臨潁縣黃龍渠。李樂樂攝

  閆溝河昔日垃圾滿河,如今風光迤邐,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圖/王偉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古人對伊人的向往,就寄托在一條蜿蜒的河流。人類逐水而居,文明傍水而生。時光荏苒,隨着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城市從小到大,一條條昔日清澈的河流卻慢慢變得渾濁,失去活力。河長制的推行,就是要探索城水共興、人水和諧的新路子。恰逢白露時節,《河長治水》系列報道今天推出“城市與河流”下篇,我們的記者深入鹿邑與臨潁兩座歷史悠久的縣城,探訪這里治水的做法和成效,為更多地方的河流治理提供一些借鑒。

  鹿邑:城河守望可親可近

  □本報記者李運海

  對一座城市來說,擁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是得天獨厚的幸運。

  對一個家庭來說,能夠居河而住,是上天賜予的福分。

  如今在鹿邑,這種福分已經讓老百姓享受到了河流带來的歡快和幸福。

  從2015年“五河共治”開始,鹿邑縣向河流的黑、臭、脏開刀,舉全縣之力,匯全縣之智,苦干實干,徹底整治城市河流。黑臭的河水變清澈了,變得可親可近了。

  河水變得可親可近

  風景河、護城河、鹿辛運河、閆溝河、急三道5條河流經鹿邑城區,給這個城市注入了無限生機。

  然而,隨着城市人口的擴張、河流管理的滯後,曾經令人引以為傲的河流變了臉。尤其是夏季,蚊蠅橫飛,草木不生,惡臭刺鼻,成為人盡皆知的“龍須溝”。附近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根本不願意靠近河流,即使是炎熱的夏季也得關緊窗戶。

  鹿邑縣委書記梁建松說:“政府有義務、也有能力讓河流變樣,真正讓老百姓認識到水是城市之魂、發展之源,感受到河流带來的幸福。”

  2015年5月,鹿邑縣提出“改善水環境質量,建設環境良好、人水和諧的生態宜居城市”的治水新思路,投資3.87億元,全面打響“五河共治”攻堅戰。

  一年大干苦干,搬住戶、清河道、清淤泥、硬化河坡、亮化美化兩岸等工程全部完工,實現城區內河道互聯貫通,城在水中、城在園中、城在林中。

  在城區的“上善園”游園,記者看到彩磚鋪路,綠樹成蔭,河中蓮花盛開。在此散步的一個老大娘說:“過去這里垃圾堆滿河,蒼蠅蚊子亂飛,河旁是一個蜂窩煤廠,根本看不見水,哪能像現在還能在河邊走走呀。”

  路過風景河,附近一個住戶指着河水說:“過去這條河上建了幾棟樓房,吃喝拉撒的污水直接流到河中。河在房下,居民看不到河,只聞到黑臭味。如今,房子拆了,河水也清了。”

  在鹿鳴第一社區東側的閆溝河岸,一個小男孩在母親的陪伴下正在用勺子舀水玩。孩子的母親說:“我家就住在河邊,河清了,房子也升值了很多。”

  “受傷”的河流恢復生機

  鹿邑縣境內河流眾多,最著名的是渦河和惠濟河。其中,渦河是淮河的第二大支流,從鹿邑縣流入安徽省後注入淮河。

  歷史上,黃河多次奪渦河入淮河,對河道破壞嚴重。據記載,元朝時,黃河曾破堤奪渦63年。明朝永樂年間,黃河再次奪渦22年,渦河也因此被稱為“大黃河”。1938年國民党當局在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黃水又泛渦9年。

  正因為此,渦河河底豐厚的河砂,成為盜砂者的重要目標。鹿邑縣水利局局長高杰說:“非法采砂利潤豐厚,盜砂猖獗,執法部門曾經發現非法采砂船就地用炸藥炸毀。一條船價值20多萬元,采砂者雖損失巨大,但非法采砂仍是屢禁不止。”

  除了非法采砂,渦河網箱養殖也很嚴重。高杰說:“河水黑臭,河面漁網密布,河底被抽的大坑連小坑。從灌溉、捕魚,到航運,再到納污、養殖、采砂,人類破壞生態環境,在人與水之間築起了藩籬,渦河‘受傷’很重。”

  如何給這條河流“療傷治病”,再現生機和活力?2014年,鹿邑縣開始籌划建立省級渦河濕地公園,采取PPP模式籌資1.8億元,對渦河縣城區段進行了岸坡整治、生態修復、植綠造景等全方位綜合治理。如今一期工程已完成,兩岸新修道路11公里,綠化栽植各類喬木、灌木、花卉等達70多個品種8萬余株;兩岸自行車道已貫通,路坡、人行步梯、亮化工程等已完成。渦河濕地公園為鹿邑縣增添一道水生態健康養生觀光带,成為居民休閑的重要場所。這個濕地公園起到了給河流“療傷”的作用,也拉近了人與水的距離。

  9月3日雨後空氣清新,秋風送爽,渦河濕地公園的彩色人行步道上,游玩的人絡繹不絕。一位游客說:“在城里看煩了鋼筋水泥,總希望到郊區看看花鳥水草。”正說着,一群野鳥在河中飛起盤旋,游玩的人紛紛站着觀看。

  城市與河流守望相助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維持城市河流的生命健康,僅僅是河道的復原還遠遠不夠。國內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家周潮洪認為,河流健康的標志是“具有良好的河床、水質和河流生態系統,並擁有充足的河川徑流”。

  怎麼辦?鹿邑縣有了新招數:從黃河引水,通過渦河水系進入城區。縣里采取PPP模式,投資1.1億元興建了水域面積260畝的上清湖公園。黃河水引到這里後,作為源水進入城區的5條河流,讓城區河流的“死水”變成“活水”,全部流動起來。

  今年7月,鹿邑縣全面推行河長制,建成縣鄉村三級河長制。全縣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30條河流,以及流域面積較小但對當地生產生活有重要影響的5條溝河,都設立了河長。鹿邑縣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縣主要河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75%以上。副總河長、縣長李剛說:“河長制讓原本個別部門的‘單打獨斗’變成多部門參與、協作的‘抱團攻堅’,讓治水工作事半功倍。未來,我們將以河長制為契機,強化河道的保護和治理,建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新鹿邑。”

  如今,惠濟河濕地公園提上了日程。引江濟淮項目國家已正式批復,即將開工建設。縣城周圍還將建設3個湖,與上清湖和太極湖形成“五湖潤鹿邑”的景觀。屆時,這座以老子故里聞名的古城,將以“水韻城、綠蔭城、文化城、景美城”而展現在世人面前。真正實現讓城市與河流相互守望,城市因河有了靈魂,河流因城市充滿了生機。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水讓城市更美好。

  臨潁:變廢為寶河流再生

  □本報記者張海濤

  河流承載着城市的歷史,也勾勒着城市的未來。歷史上,臨潁因水而興,也曾為水而困,今日水與城正在奏響新的樂章。

  瀕潁河而得名

  “臨潁因為瀕臨潁河而得名,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河流水系在臨潁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9月3日,臨潁縣水利局局長曹丙立介紹。

  臨潁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據《臨潁縣志》記載,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臨潁縣,縣城距潁河不遠。隋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縣城因為河水泛濫被淹,南遷十五里,此後城址一直沿用至今。

  黃龍渠和五里河是縣城的兩條主要河流,均由西向東流淌,穿越城區流入清潩河。黃龍渠從城關鎮櫻桃郭村穿過,千百年來滋潤着小村。

  “小時候河水清澈,有魚有蝦,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60多歲的櫻桃郭村干部郭國成回憶。

  但從上世紀80年代起,鄉鎮企業带來了大量污水,加之一些生活垃圾的傾倒,河水越來越脏。

  不僅水越來越脏,河水也越來越少,黃龍渠後來幾乎成為一條死水溝、臭水溝。郭國成說,夏天離河近的住戶,窗戶都不敢開。

  五里河和黃龍渠有着相似的遭遇,兩條河讓一座城變得黯淡無光。

  因水系而重生

  在臨潁縣城城西,如今多了一個游玩休閑的好去處,這里有假山瀑布,碧波小橋。

  “這是黃龍渠在縣城的起點,也是縣里生態水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姓俗稱百畝湖。”縣水利局副局長劉延中說。

  近年來,臨潁系統規划啟動了“水城臨潁”建設工程,致力打造綠色生態的“水清岸綠、人水和諧”城市,提升水系環境質量,達到水系生態健康,營造優美城市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首先疏通、清理現有河道,讓黃龍渠、五里河等河通渠暢,同時建設六個湖泊。城中原來有個大坑,是過去幾十座磚瓦窯場留下的“杰作”,臨潁縣變廢為寶,將其開發為千畝黃龍濕地,群眾俗稱“千畝湖”。

  歷史上臨潁水系發達,水資源充沛,澇災曾是心頭大患。但如今水資源日益短缺,人均水資源量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很多河流干涸斷流,地下水超采嚴重。

  缺水之城建生態水系,水源從哪來?中水是一大法寶。

  過去,臨潁的污水處理後未加利用,直接流走。臨潁縣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中水回用工程,兩座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中水不再白白流走,而是沿中水管道返回城區西部,重新注入城內黃龍渠、五里河及一些湖泊中,成為景觀用水。如今,每天2萬多立方米的中水為城市送來活力與美景。

  劉延中介紹,中水回用減少了城市對自然水的需求量,削弱了對水環境的污染負荷,是維持健康水循環不可缺少的措施,對控制地下水開采、氣候改善等都有積極意義。

  臨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目前年受水約4000萬立方米。千畝黃龍濕地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蓄水池,總蓄水量60萬立方米,是臨潁縣的“大水缸”。遠道而來的丹江水解決了濕地的水源問題。

  城因水而活。如今,黃龍渠、五里河碧波蕩漾,千畝湖煙波浩渺,加上河湖之畔花木繁盛,水清景美,都成為群眾休閑鍛煉的重要場所。

  藉河長而長清

  記者從臨潁水利局獲悉,目前縣級河長制工作方案已出台,各項相關工作正在推進。

  根據方案,2017年11月底前,臨潁將建立縣、鄉、村三級河長體系。在全縣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17條河流(溝)設立河長,在水面面積500畝以上的1個湖設立湖長,統一豎立公示牌,各級河(湖)長和工作人員責任落實,上崗到位。

  其中,縣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縣第一總河長,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縣總河長,縣政府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縣副總河長,5位縣政府領導任縣級河長(潁河、清潩河、蜈蚣渠、新溝河、黃龍濕地保護區)。

  在城區的千畝湖,記者見到已豎起一塊公示牌,上面湖長姓名、湖長職責、聯系監督電話等均清晰顯示。

  黃龍渠、五里河不設縣級河長,設鄉鎮、村級河長。黃龍渠在縣城共流經七個村莊,加上鄉鎮級河長,未來黃龍渠將有八名河長。

  “黃龍渠初步治理後,群眾都很高興,今後還需要進一步保護好。”郭國成說。櫻桃郭村今後將有一名村級河長,村里的1200米河段是其責任區。

  臨潁縣河長辦副主任鄭運良告訴記者,今後結合臨潁17條河流和1個湖泊具體情況,落實一河一策,一鄉一策,一村一策,一河段一策。流經村莊的河流,擬在村規民約中明確管理事項,讓村子群眾共同守護好身邊的河流。

  根據臨潁縣的河長制目標,到2018年,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1.3869億立方米以下,全面完成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1.4%,全縣河流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55%以上,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一座與河流相生相伴的縣城,正在書寫美麗的治水新篇章。

[責任編輯:蔣璐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