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返老還童”,居民幸福穿越
長沙縣2017年斥資6.9億元提質提檔16個老舊社區,打造顏值更高內涵更豐富新家園




姜國 吳文先
對幸福生活的需求人人相似,而幸福社區的建設各有不同。長沙縣借提質提檔的東風,對一個個老舊社區精心“穿衣戴帽”“洗臉打粉”並“內外兼修”,不僅刷新了顏值,也極大地豐富了內涵。2017年,牛角沖社區、金茂路社區、水渡坪社區、土岭社區等又一批老社區重返青春,一個比一個漂亮。居住其間的市民,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幸福感一年比一年強。
2016年以來,長沙縣圍繞“強南富北、民生立縣、挺進五強”這一發展主線,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人居環境的向往,結合舊城改造,全面實施社區提質提檔三年行動計划,從基層党建、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和諧穩定四大方面對全縣4個街道的43個社區進行全面提質提檔改造,讓幸福感在家門口大幅提升。
本輪提質提檔全面完成,社區面貌實現了“華麗蝶變”,居民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他們打着快板說變化:“管網通了,路面寬了,車位多了,牆面淨了,環境美了,咱老百姓——收入多了,素質高了,越活越年輕了!”
堅持党建引領 強化組織聚人心
A 高位協調,提供堅實組織保障
從春天到冬天,四季輪回中,長沙縣老城區的老舊小區也經歷了一輪“脫胎換骨”。一幢幢老房子,在能工巧匠的裝扮下,呈現出“英倫風”“田園風”“北美風”,時髦又有活力。
在2016年已經完成8個的基礎上,長沙縣2017年繼續完成16個社區的提質提檔,這也是長沙縣“民生立縣”戰略的意義所在:讓更多群眾享受中西部第一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長沙縣委書記、長沙經開區党工委書記曾超群多次到現場調度:“社區提質提檔是一項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要充分聽取百姓意見、認真考慮百姓需求,建立完善管理機制,讓老社區煥發新容顏!”
長沙縣委副書記、縣長張作林定期到施工現場督查進度,將目標分解到季、進度安排到月、措施細化到周,形成時間倒逼機制,確保老百姓盡快感受到提質提檔带來的幸福感提升。
基層党組織與群眾更親更近,在推進這一民生工程中有天然優勢。長沙縣率先實施城市基層党建“四聯四提升”舉措,即推行組織聯建、党員聯管、資源聯享、實事聯辦,切實提升了基層党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影響力、向心力。同時,將星城、松雅、灰埠等7個提質提檔社區党支部調整為党總支,並重點打造了一批集群化的党群服務中心,為社區提質提檔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B 党員垂范, 種好“責任田”
提質提檔工作點多面廣,而且涉及居民切身利益,工作中不時有些“疑難雜症”。這時,基層党組織和党員發揮了橋頭堡和排頭兵的作用,遇到難題党員沖在前、率先垂范,往往事半功倍。
榮鑫家園是牛角沖社區典型的一個老舊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小區外牆已經褪色,背街小巷的違建也多,不僅影響形象,而且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社區要提質,違建必須拆。而不少居民都持猶豫觀望的態度。這時候,66歲的老党員陳丙松站出來:“搞工作党員要带頭,要拆就從我家拆起。”他領着拆遷隊員上門,三下兩下就把屋簷下的臨時雜物間給拆除了。
陳爹在小區德高望重,他都拆了,大家沒話說。拆違工作進展很順利,一天就拆除了101處。陳爹這樣的党員先鋒,在牛角沖社區有120多名。他們最先擰成一股繩,組建360度全方位服務團隊,並探索出了“党建責任田”的工作方法。
“服務隊由社區党員、在職党員、志願者組成,每一棟樓由一到兩名党員領頭,带領志願者認領,這就是一塊‘責任田’。”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在“責任田”范圍內,要傾聽居民煩惱、解讀相關政策、帮助解決困難等。在社區提質提檔工作中,服務隊走家入戶做工作,講提質提檔的意義,描繪提質後的美好場景,並認真聽取居民的建議,取得居民們的理解和支持。
這是長沙縣社區党建服務促社區提質提檔的一個鮮活案例。近年來,長沙縣力促社區党建品牌創建,實現“一社區一品牌”,如“七色衛士”“鄰里守望”“公益小天使”“四點半課堂”等,由党員充當骨干和主力,成為推動社區工作,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力量。
大手筆規划建設 美化環境舒人心
A 高標准投入,平均每個社區投入4300萬元
“社區老年人較多,敬老孝老的故事也多,我們期待將社區公園提質,打造成一個孝文化主題公園。”蘇相宇是星沙街道金茂路社區支部書記,他的想法被提質提檔辦獲悉後,很快變成了現實。
金茂路社區楊耀南孝順母親的故事為大家熟知。尹玉蓮老人今年102歲,是社區的老壽星,2001年起便和兒子楊耀南一同住進了金茂路社區二區64棟。尹娭毑年紀大了,耳朵不太好使,說話時一遍沒聽清楚,楊耀南就再說一遍,幾遍都沒聽明白,他就換一種方式表達;尹娭毑滿口牙齒都已掉光,楊耀南每次都把飯菜搗碎了再喂給母親。
十余年如一日,楊耀南踐行德孝文化的感人故事在社區成了美談。社區從身邊人身邊事提取正能量,將楊耀南孝母的故事廣為宣傳,並在此次提質提檔工作中,將孝文化全面融入社區公園改造,讓德孝文化潛移默化中常駐人心。
“我們有一種被社區重視的感覺,在這里生活很踏實。”社區老人黃蒼霖說,社區的提質提檔,不僅僅使牆面更美、環境更好,還令人感覺到無論以什麼身份居住在這里,都有人替你着想,有一種濃濃的歸屬感,這才是提質提檔最大的變化。
不僅有“孝文化”公園。在長沙縣提質提檔工作中,“安全文化牆”“廉政走廊”“兒童主題公園”“中心廣場”等特色街巷、特色項目成批涌現。大手筆鋪排,靠的是高標准投入。2017年,長沙縣共投入6.9億元用于16個社區提質提檔改造,平均每個社區投入4300萬元。
B 高水平建設,小區環境躍上高檔次
開車穿行在星沙城區,隨意轉入一條小巷,車窗外的風景漸次入眼。英倫風、田園風、歐美風的建築,在冬日陽光里高調的炫耀自己的特色外衣。在提質提檔工作中,根據居民需求,長沙縣按照不同風格對舊城區進行立面改造,小區面貌整潔而各有特色。
提質提檔既要“秀外”,更要“慧中”——對老房子賦予新功能,新活力。水渡坪社區服務大樓建于上世紀80年代,在2017年的社區提質提檔工作中,這棟老房子列入了改造名單。
重新粉刷外牆、室內功能分區、重新裝修辦公室……大樓從里到外煥然一新。服務大樓一側,還新建了一處文體廣場,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一應俱全,可以充分滿足社區居民的文體活動需求。
在看不見的地方發力改造,則更顯提質提檔的高標准和大決心。2016年以來,所有提質提檔小區,均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地面鋪設透水瀝青,並全部實施了雨污分流改造,強弱電全部下地,地下管網全部清淤擴建,確保未來幾十年不開挖。
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理念,長沙縣全縣共新增綠地120公頃,新建公園17座,園內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兒童游樂場及健身設施、景觀橋、人工湖、景觀長廊、停車場等設施,小區人居環境躍上了高檔次。
完善社區功能 優化服務暖人心
A 建城市書房,打造文化新地標
在牛角沖社區,長沙縣第一家多功能智能城市書房投用不到半年時間,已經迎來了一萬多名訪客。走進書房,一棵香樟從地板貫入,經房間長出房頂,窗外樹影婆娑,室內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樹木清香。
城市書房選址于社區公園銀杏園中,佔地面積70㎡。在這里,讀者進出、借還書籍、辦借閱卡等流程均可自助完成,書房實現了24小時對外開放。
城市書房還有“多姓祠堂”的功能:書房內兼設了一個居民議事角。在居民議事角,不同姓氏、行業、年齡的居民可以坐在一起,商議社區大事、調解鄰里矛盾,這里成為社區與居民真誠溝通的新平台。
“這個城市書房,不僅具備讀書的功能,還承載閱讀推廣、創意促進、主題活動、公益平台、社區服務等多種功能,與周邊商業、休閑、居住等互補互動,力求將其打造為城市文化新地標。”星沙街道党工委書記魏檢表示,城市書房是此次牛角沖社區提質提檔和“微民生”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投入使用後將進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品質。
實際上,文化元素已浸潤到提質提檔社區每一個角落,長沙縣每個社區都建立了文化活動場所、道德講堂、市民學校、未成年人活動室,並堅持長期免費向市民開放。
B 多方參與,搭建居民連心橋
收集微心願、送個小禮物、招募志願者、觀看文藝展演……在泉塘街道長橋社區,這是長沙縣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工作常態。社區、社工、社會組織“三社聯動”服務,讓鄰里關系在一場接一場的活動中變得更融洽。
社工與居民齊參與,得益于社區的“三社聯動”,“党建+社工”這種社區治理模式在長橋社區開花結果。長沙縣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傾聽市民心聲,結合社區實際,創建了“知心橋、育樹橋、互助橋、康樂橋、長青橋、益智橋、成長橋、平安橋、築夢橋、展能橋”十橋服務,最大力度挖掘居民潛能,提升社區凝聚力。
“作為一個大家庭,社區要發揮社會組織的橋梁和紐带作用,吸引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軟件提升”是社區提質提檔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三社聯動”服務能有效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並將在社區形成“全民義工、終身志願”的志願服務氛圍。
這是暢通居民溝通渠道的一個縮影。長沙縣通過社會化管理、公益創投、項目購買的形式,探索了“社工、義工、志願者”共同參與的志願服務新模式,讓服務更暖心,居民更貼心。
創新社會治理 促進和諧安人心
在湘龍街道中南社區,400多個攝像頭分布在樓棟、街巷、公園,轄區內的一舉一動,在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的監控平台上看得一清二楚。這個平台與警務室相連,有任何突發狀況,轄區警力幾分鐘內就能趕到現場。對于不法分子來說,這是一個強大的震懾,對于居民則多了一份安全感。
和中南社區一樣,長沙縣所有提質提檔小區,全面推進智慧社區、天網補盲工程建設,並大力發展社區巡防隊和“紅袖章”工程,通過“人防、物防、技防”結合,織就了一張嚴密的防范網絡。
為了防范風險,用法律武器武裝居民頭腦,長沙縣以星沙、湘龍、泉塘、長龍、 梨5個街道作為試點,對 57個村(社區)由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方式聘請一名律师作為法律顧問,“一村(社區)一顧問”聯點來解決群眾實實在在的法律問題。每個月,律师至少兩次前往村(社區),主要為居民提供法律諮詢、開展法治宣傳、化解矛盾糾紛、指導民主與法治建設、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務。
2017年,經過提質提檔改造後的小區,治安狀況明顯好轉,刑事發案率普遍下降,16個社區平均刑事發案率下降23%,重大群體性事件和民轉刑案件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