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株洲强。
一年来,我市积极践行“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围绕更好发挥“四个作用”,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奋力实现“两个走在前列”宏伟目标,大力实施工业“1093”行动,强力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铺展开砥砺奋进的壮阔画面。
一组组数据让人振奋:去年全市规模工业增长7.3%,全省七个一类市州排名第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5%,全省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8%,上升11%;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3%,上升3%;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8%,利润总额增长9.6%。
这一连串数字的提升,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各级各部门科学决策、果断行动和汗水浸透的具象表达。
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五年来最多
清水塘搬迁改造、醴陵烟花鞭炮行业整合……去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遭遇诸多不利因素。
项目建设是稳增长的“压舱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企业帮扶年”和“项目建设年”活动“双剑合璧”,一批打基础、增后劲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钢铁行业全部退出,清水塘61家企业落实了搬迁承接地,大部分启动搬迁……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动力,我市加快腾笼换鸟,为战略新兴产业留足发展空间。
长城电脑、北汽二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通用机场建成投用,“两机”重大专项、风电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有序建设,去年我市园区新开工工业项目132个,新竣工工业项目48个,共获批国家工业强基项目6个、智能制造专项8个,制造强省重点项目26个。
项目“加速跑”,经济“稳步升”。去年全市制造业增长8.7%,占规模工业比重92%,上升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3家,是近五年来最多的一年。
科技实力多次引爆全球目光
去年,全市企业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一批创新成果站上国际“舞台”,引全球瞩目。
6月,“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简称“智轨”列车)在我市首次亮相,融合了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两者的优点,为解决大中城市出行难带来了新的选择,立即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全球首款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首发、中车时代电气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制世界最大容量压接型IGBT、中车电动首台快充电动客车在法国开跑……一批填空白、强实力的技术成果竞相突破。
中车株洲所科技产品获国家专利金奖、中车电机5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南方阀门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洁宇日化获国家绿色产品创建试点、时代绝缘获国家绿色工厂创建试点、天一焊接等6家企业获批省级工业品牌试点……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基地。
数据统计,我市入围国省重大关键技术已达到17项,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达到18家。
一批中小企业大跨步上台阶
去年,全市中小企业演绎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亏损多年的瀚捷航空一举迈入规上企业阵列,进入盈利周期;飞鹿股份成功上市,成为“轨道交通涂料第一股”;宏达电子同登创业板,聚力打造拥有核心技术和重要影响力的电子元器件集团;特种链条、德润焊材等一批企业成功登陆湖南股交所标准版,联诚控股代表株洲亮相2017年金砖五国会议,跻身世界舞台。
惊艳亮相的这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好、综合实力强,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加入更多强劲脉动。
发展的背后,是全方位打造的优良环境。
丰富的主题活动,为企业提供更多舞台。中国企业家年会、轨道交通产业峰会、中车株机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长株潭第三届互联网大会……接连不断的重大活动,引全国重量级嘉宾纷纷来株考察交流和投资洽谈,企业有了更多对话空间。
多角度的帮扶,打造永不落幕的帮扶阵地。各级各部门帮助企业拓市场、拉配套、找资金,荷塘区等7个县市区建成公共服务平台,快速推进的电力直接交易为503家企业降低用电成本485余万元,株洲高新区、攸县网岭循环经济园获国家增量配网试点。
(株洲日报记者 高晓燕 通讯员 易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