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野生大熊貓。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郭代勤 通訊員肖楨報道:2013年12月20日召開的第68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將《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簽署時間的3月3日作為“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用此方式提醒世界各國人民要加強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特殊關注與關愛。
3月3日,迎來全球第5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作為目前世界上亞熱带山地動、植物資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都江堰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都江堰”和“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大自然的基因庫”。這里生活着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綠尾虹雉等5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珙桐、水青樹、連香樹等瀕危野生植物,還保存着未受人為活動影響的原始森林植被,是極為珍貴的川西高山峽谷區自然植被的原始樣本。
早在1953年,新中國成立后發現的第一只野生大熊貓就出現在都江堰市玉堂鎮,從而開啟了中國野外大熊貓的救護之路。而在2000年,一只饑餓的野生大熊貓闖進本地農戶家中,恰逢都江堰市申遺年,因而被命名為“遺寶”,都江堰人把它看做是青城山-都江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形象代言人”。2005年,有記載以來唯一進城的野生大熊貓“盛林1號”在都江堰市區內引起眾人圍觀,也開啟了我國大熊貓的放歸之路。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扭角羚。
2006年,都江堰市被確定為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組成部分。現在,在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依然有14只野生大熊貓與都江堰人做“鄰居”。不僅如此,大熊貓們在都江堰市區還有兩座大別墅,一個坐落于青城山腳下,是全世界一流的大熊貓保護和科研機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不僅承擔着全球最大的“熊貓養老院”工作,還是開展大熊貓國際、國內交流合作的主陣地;另一個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鎮的熊貓谷,它是中國首個以大熊貓“野化放歸”為目的的研究基地,致力于大熊貓野放研究、搭建大熊貓回歸山林之路。
在都江堰還有一座“野生動物園”,動物種類已知約11000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0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10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40種。
除了擁有大量的珍稀動物外,都江堰還擁有許多珍貴的植物。據資料顯示,都江堰已記錄的高等植物有225科970屬253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3種,不但有紅豆杉、珙桐、獨葉草、蘭科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植物,還有杜鵑花、重樓、莢果蕨等觀賞、藥用、食用等利用價值較高的野生資源植物。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珙桐。
青城山腳下,有着“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之稱的華希昆蟲博物館,博物館館藏超過60萬件,其中屬于世界之最的昆蟲達70余種,蝴蝶藏品佔我國已知種類的95%以上,是國際學術界公認全球收藏中國蝴蝶種類最齊全的博物館。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守護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都江堰市作為成都唯一的水源涵養地和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一直以來都秉承綠色、生態的發展之路,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更堅定了都江堰市堅持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家園的信心,繼續努力保護好這一方好山好水,讓這些生活在都江堰市的“隱士”們繼續與這座城市和諧共生,自在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