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四川 > 本地新聞

四川游仙: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遍地開花”

2018-03-29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梅超、通訊員賈俊峰、杜暢報道:陽春三月,在游仙區觀太鎮羅家溝村“李子溝”,李子花遍布山野,引來眾多游客。這里是該區面積最大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驗田”。在可期的未來,這些原本貧瘠的山坡地,將成為羅家溝村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要義。游仙區通過靈活運用“資源、資產、資金”三要素,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努力探索適合當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新路子。

  “頭雁”領航 凝心聚力闖市場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在頭羊。

  2011年,在外經營連鎖餐飲並斬獲成功的羅家溝村村民羅斌被推選為該村党支部書記。羅家溝村山多地少,長期以來村民們只能在山坡地上種植玉米、花生等作物,遇到干旱天,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

  “一家一戶單打獨斗成不了氣候,要想辦法‘搭伙求財’。”羅斌告訴記者,如果將土地流轉給大戶,村民除了每年拿幾百塊的流轉費,無法分享到土地增值紅利,不能從根本上助農增收。

  為此,羅斌想到了發展集體經濟,“讓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

  他將目光瞄向了該村的傳統“寶貝”——李子。“我們這里原來就叫李子溝,李子遠近聞名。”為了統一思想,他將全村有意向種植李子的村民集中起來,包了兩台大巴車到重慶開江、宜賓春風村等地考察。外面的世界果然精彩,開了眼界的鄉親一致同意跟着羅斌牽頭的村集體經濟聯合社一塊干林果種植。

  從2016年10月第一株果苗下地到今年三月初,合作社共整理土地1500畝,新增集體土地420余畝;栽種李樹、桃樹6萬株。其中800畝林下桔梗將在今年10月份收獲,預計僅此一項產值就將突破百萬元。“我們計划用5年時間把這里建成集林果、園藝、文化旅游、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綜合體。”談到未來發展,羅斌信心滿滿。

  請回一個能人,發展一個產業,壯大一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游仙區把選准育強村級带頭人,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實施“能人回村計划”,先後從在外商人、企業管理人員、合作社負責人中,回請300多名能人回村任職,涌現出一個有本領、懂經營、能干事的村党支部書記群體。

  在玉河鎮共和村,村支部書記李興友带領支部一班人出資建設中藥材種植園300畝,並返聘農戶利用間隙空間種植大頭菜,將盈利部分按比例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同時組織党員開展示范带動,党員带頭參與中藥材和經濟作物種植,獲得經濟效益後再結對群眾一起干,既實現增強村級造血功能,又促成群眾共同致富。

  因村施策 利益聯結求共贏

  時下,走在魏城鎮鐵爐村,寬闊整潔的道路兩旁,花期剛過的梅子樹正長出嫩葉。村民們回憶起不久前梅花正盛時人頭攢動的情景仍感慨不已:短短一月涌來了4萬多人,带動村里增收上百萬。

  資產入股,利潤分成。2017年鐵爐村以“農村股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為切入點,注冊成立 “綿陽金爐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村集體以集體土地、山林、建築、現金和國家專項資金、社會贊助、捐贈等投資,佔股60%;村民以現金、承包地、山林、水體、房屋和實物、勞動力、技術等投資入股,佔股25%,其余股份引入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後,公司與各用地企業、產業大戶簽訂經營合同並在部分大宗用地企業中投資佔股或由公司自設項目經營。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僅是游仙區因村施策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之一。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標准,新的探索異彩紛呈。

  抱團取暖,品牌營銷。柏林鎮洛水村以集體土地和集體資金入股,成立綿陽洛水集體經濟組織股份聯合社,整合全鎮及周邊鄉鎮的產業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吸引企業投資。目前,已建成1700畝洛水生態葡萄產業園,2016年被授予省級“環境優美示范村莊”,2017年被授予市級“四好村”。魏城鎮榮發村會員自願入會一次性繳納會費,由合作社統一為會員提供技術指導、進行產品包裝、尋找產品銷路,通過經營“榮發大棗”品牌,一年村級集體收入達到3萬元;該村還積極利用互聯網思維,建設榮發大棗淘寶銷售網站,去年網上銷售額達120萬元。

  服務收費,降本增效。忠興鎮光明村利用綠色生態土雞蛋這一優勢資源,成立“光明院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收取服務費的方式,統籌負責土雞蛋的線上線下銷售,降低經營個體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太平鎮建立土地托管中心,村集體加入到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服務當中來,將服務創收與經營創收結合起來壯大集體經濟。

  此外,該區還依托旅游資源,發展“觀光旅游型”集體經濟,依托區位優勢,興建專業市場,興辦商貿、餐飲、房地產開發等集體經營項目,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實現資產保值、增值。

  巧用杠杆 項目帮扶添動力

  經濟薄弱村日常運轉基本靠“補”,公益事業基本靠“捐”。長期“輸血”,既加重了的財政負擔,還容易滋生“養懶漢”現象。

  “過去,我們每年拿出專項資金帮扶經濟薄弱村,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從去年開始,我們變‘財政補助’為‘項目帮扶’。”游仙區財政局局長趙林告訴記者。

  2017年,游仙區被納入納入全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爭取到省級財政補助資金1000萬元,市級試點資金520萬。為激發村集體“造血”功能,用活政策杠杆,該區配套財政資金425萬元,選定21個鎮(鄉)27個村開展試點,整合財政、農業、水利、金融等部門單位的政策資源,分類形成了政策傾斜、資金支持、項目發展、技術信息、表彰激勵等扶持措施,推動資源、要素向試點村傾斜,撬動村集體投入710萬元,農民入股497萬元,社會投資1387萬元。去年8月,白蟬寺村申請到100萬元扶持資金後,入股四川聖迪樂村生態食品公司代養蛋雞,每年除固定分紅外,還享有入股土地分紅、勞務用工等收益。

  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為切實保護群眾合法利益,防止侵佔集體資產行為發生,游仙區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在全面推行村務公開,村財鎮(鄉)管的基礎上,鼓勵符合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股東民主推選監事會成員,參與集體經濟組織日常經營的監督,切實讓百姓共享發展紅利。

[責任編輯:鄭嬋娟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