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再現“長街宴” 上千游客品徽菜
許村民俗表演《板凳龍》
【香港商報網訊】通訊員吳建平、記者吳敏報道:尋訪“學霸”古村、行走箬岭古道、看民俗表演、品嘗地道徽菜、品嘗許村的長街宴……4月30日,安徽黃山市歙縣許村鎮許村“長街宴”引來千余名游客品徽菜。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于安徽歙縣黃山主脈箬岭南麓的許村,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文化古鎮,李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等都在此留下過頌美的詩文。如今村內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近160棟,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五處。同時還保存着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的箬岭古官道又名 “隋唐”、“徽青”古道,是連接古徽州府和安慶府的重要官道,被評為全國十大徒步古道之一。
長街宴祈禮
走進許村,映入眼帘的是那古建築群,橫臥在升溪河上的高陽橋,橋上有廊,廊內兩側各置坐凳,中間和南側設佛座。橋底部的兩孔石拱倒映在溪流中如滿月兩輪。橋廊設窗,倚窗遠眺,白牆黑瓦,綠水青山,流水潺潺,槌衣聲聲……
穿行在古老的巷弄,走進一座座老宅,仿佛就是通讀了一部線裝的中國村落史,我們更看到蘊藏在深處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輝。
中華古村落典范
“長街宴”源自于許村春祈秋報的社屋民俗。隨着鄉村振興和生態旅游的發展,“長街宴”在“五一”小長假按照傳統儀式再現,通過微信傳遞有1000多外地游客報名和慕名而來。據悉,“長街宴” 最早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許村村民為發揚其尊师重教的傳統,為“學子趕考”、“學成謝师”祈福,和為祈求外出經商的人“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而發起傳承。
許村“長街宴”又被稱為“學霸宴”,由五子登科湯、蟾宮折桂丸、三元及第蔬、金榜題名筍、獨佔鰲頭瓜組成,每一道都象征着對莘莘學子的美好期許。
宴前,將由長者向游客講述長街宴的由來,隨後村中學子祭拜任昉、汪公及許氏先祖,游客請香同拜或寄語祈福系絲带。當大刀舞起來,就是開宴!“許村舞大刀”是徽州傳統民俗,大刀屬傳統的手工制品,舞刀人齊心協力舞起大刀,祈求學子科舉中第,幸福生活和和美美。
著名徽學專家、徽州民歌傳承人、許村許氏後人,許村知名民宿“和悅居”的主人,也有着“徽州女子”之稱的許琦老师是一位心系故鄉發展的熱心人士。
今年已經68歲的她看上去知性端莊,氣質如蘭。
她告訴香港商報記者:許村,是眾多徽州古村落中一個縮影,一個已經有18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鎮。“新安故郡,古歙世家。祥生太岳,脈接黃山。襟飛瀑而带雙溪,跨漁梁而枕箬岭。名高望重,文峰透碧落之墟;義俠人豪,武曲下兌金之榻。”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對許村的評價。南宋以後至明清時,徽商崛起,許村依托着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青古道迅速繁榮,至明清時達到巅峰,成了聞名遐邇的中華古村落典范。
名副其實的“學霸村”
許琦女士介紹:許村文風昌盛,留下了“一村五院士、一門五博士”的美談,據史料記載,宋朝許氏共有21人金榜題名,尤其是淳祐年間有5人高中進士
,29人出任過不同級別的行政官員,明清兩代則誕生了53位官員。其中。南宋的程元鳳和方回,前者官至右宰相,後者是著名的宋代詩人。到了明朝,"四山堂”書院培養了大名鼎鼎的許國(全國唯一的八角牌坊主人,三朝元老,萬歷皇帝老师)。到了民國,時任兩淮鹽運史的許家澤,在家鄉投巨資建設了“儀耘小學校”,仿照南京育才小學校建設,由留德博士長子許恪士兼任校長,培養了以中科院院士許根俊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學霸村”可謂名副其實。
記者獲悉:奧園文旅集團將計划投資30億,對誕生“一村五院士,一門五博士”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黃山富資里(許村)古鎮提質升級,打造國內創新教育高地,復興傳承千年古鎮的徽州文脈。
許村鎮先後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佳鄉村旅游景區”, 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2008年被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評為首界長三角古鎮30強,2013年躋身于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2014年又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第一批實施名單。
許村擁有眾多的民俗藝術,許村的燈藝名動徽州,大刀舞、板凳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曾分別被評為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曾入選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項目。板凳龍則是另一種具有濃郁民間傳統特色的燈藝,在許村已有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