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辽宁 > 特别报道

營口站前區:升級「沒溝營」人間煙火情

2020-11-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老手藝人通俗易懂的吆喝聲、熟人見面噓寒問暖的溫情招呼聲、往來行人熙熙攘攘討價還價聲……「這是小時候最熟悉的聲音,童年的期盼,承載着我和我的家鄉的故事」,家住營口站前區光明村的李豐進老人動情地說道,趕大集可能不只是買什麼東西,要的是感覺,要的是心中的回憶。

 政府統籌,部門協同,城鄉聯動,9月24日,位於遼寧營口站前區的沒溝營民俗文化大集正式開集。當記憶中的大集再次重現眼前,人們感受到一如往日的煙火氣,也看到不同以往的城市風景。

 為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滿足百姓日常需求,傳承本地特色民俗文化,營口站前區依託區位特色,歷經一年的策劃、改造,全面建成集「紅色大集」「精準扶貧」「特色商品」「非遺文化」相融合的「沒溝營民俗文化大集」,讓曾經被邊緣化甚至被塵封於記憶的大集文化重煥光彩。

 傳承文脈 是集市也是「窗口」

 日用小百、魚肉蛋奶,這是普通集市的組成元素,但營口站前區認為,集市應不止於此。

 它應體現一地文脈。於是,站前區決定以營口舊稱「沒溝營」為名,喚起營口人的家鄉情懷。過去,在遼河入海口,漁民在河邊搭起好多窩棚,遠看像營子一樣。且遼河口是退海之地,溝岔較多,河水漲潮時可將溝岔淹沒,營口故此得名沒溝營。1866年以後,清政府官文將「沒溝營口岸」簡稱為「營口」,營口由此而得名。這是老營口熟識的歷史,卻是一代年輕人眼中的「新鮮事兒」。以沒溝營為名,打出的是大集的品牌,串起的是一代人的記憶。

 它應是展示家鄉的窗口。站前區科學規劃,不僅劃定了包括甜心食品、望兒山酒業、營口大醬、營口大米等當地特色商品雲集的「營口特色產品展區」,還設立了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繩編、魚皮畫、布貼畫等「民俗非遺文化展區」。讓消費者全方位、零距離感受民俗文化風情,使文化更貼近生活、深入群眾,得到傳承和弘揚。

 它應是一處全民嚮往的樂園。如何能吸引各年齡段人群樂享集市文化,成為站前區考慮的重點。於是,同處一地的光明農業科技產業園與沒溝營大集同日啟幕,以科技、綠色、健康、沉浸體驗擴寬了大集的意涵。光明農業科技產業園與瀋陽農業大學、遼寧大學、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多家院校建立起戰略合作關係,總佔地6萬平方米,建成日光溫室12棟,園內還建有「站前區電商孵化基地」「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巾幗創業花卉苗圃」「黨建長廊」「小動物飼養園」「垂釣園」「健步環湖路」「錦鯉池塘」等項目。2019年,園區成功培育「鷹爪」柿子4萬株,2020年新引進九九草莓種植4.8萬株,通過開闢「線上+線下」雙重銷售渠道,全面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物美價廉 特色突出聚人氣

 沒溝營大集夠大。佔地面積2.5萬平方米,可提供攤位800個,所有生活所需可以在這裏一站購齊。

 沒溝營大集夠火。火爆的購銷場面源於物美價廉的商品,經記者比對,很多東西都要比大型市場便宜很多。而且,大集科學規劃水果蔬菜、文玩雜貨、花鳥魚蟲等10大售賣區域,既使商品構成全面合理,又為商戶帶來了經營上的便利。自家園子裏的小菜、院子裏的「溜達雞」、炕頭上編的手工製品,充滿了濃郁的農村特色,讓鄉愁有了極為具象的表達,也是城鄉居民的日常所需。

 搭建平台 脫貧攻堅添動力

 作為營口區域內較大的農副產品銷售平台,沒溝營大集利用其區域影響力,參與到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中去。「紅色大集」區域便是一項創新之舉。通過免費搭建20個第一書記展區,幫助「養在深山」無人識的特色產品找到長期、穩定的展示平台與銷路,完成其品牌打造與推廣,為農民脫貧致富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山腰的榛子、野生核桃、農家土雞蛋、純糧釀造白酒、柞蠶絲、大河蟹等,這些由「第一書記」代言的幾十個產品,在大集上一售而空。同時,大集還專門設立了「扶貧幫困展區」,免費為區內貧困居民和有生活困難的百姓提供經營場地售賣產品,扶貧扶志。

 相較於曾經的集市,今天,已升級的沒溝營大集讓本土文化煥發了勃勃生機,也成為了外地人了解營口的生動名片,讓人們看到了大集的全新「打開方式」。

[责任编辑:岳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