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位於武陵山區腹地,集「老少邊窮」於一體,是國家定位的武陵山片區中心城市之一和渝東南中心城市。在穩步打贏脫貧攻堅戰後,如何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是黔江黨政的「心頭大事」。為培養農戶長效增收的本領,黔江聚焦產業發展,勾勒出詳實的產業發展藍圖。日前,記者實地探訪黔江產業發展情況。
珍稀菌菇種植規模化
羊肚菌撐起「致富傘」
來到海拔一千多米的黔江區白土鄉三塘蓋,黑色的遮陽棚遍布田野,顯得格外神秘。直到當地農戶掀開遮陽布,棚下的農作物才終於露出「真面目」:一朵朵撐著傘的羊肚菌,看起來鮮嫩肥美,長勢喜人,如同雨後的春筍般生機勃勃。
據瞭解,羊肚菌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不僅口味鮮美、香味獨特,還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和醫用價值,被譽為世界四大野生名菌之首。作為一種珍稀食用菌,羊肚菌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十分嚴苛,所以種植難度大、產量低,一直都只是「自然的饋贈」。那麼,稀罕的羊肚菌是如何在三塘蓋實現規模化種植的呢?
重慶市璞琢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曾凡平告訴記者,黔江居於武陵山區腹地,生態環境極佳,有著菌菇生長的優異自然條件。而三塘蓋海拔高、空氣濕度大等特點,符合羊肚菌的生長需求。正是看中三塘蓋的自然環境優勢,2017年,曾凡平帶著在外承包工程挖到的「第一桶金」,回鄉發展羊肚菌產業。
據介紹,為讓羊肚菌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曾凡平花費數年時間對種植技術進行改良,並先後流轉土地1500畝,建立起羊肚菌種植基地。除了售賣鮮貨,曾凡平還將羊肚菌製成乾貨,實現羊肚菌一二產的融合發展。去冬今春,曾凡平的羊肚菌實現豐收,預計產量達500噸,產值近2500萬元。
助農實現「雙豐收」
羊肚菌還成為農戶務工的另一途徑
在羊肚菌種植基地,記者遇到了前來務工的農戶冉茂雲。68歲的冉茂雲告訴記者,以前他家靠種糧食,只能實現溫飽。現在他一邊在羊肚菌基地打工,一邊繼續種植烤煙、玉米等農作物,不僅不耽誤農活,還能多賺一份錢。
黔江區農業農村委副書記徐章和介紹說,黔江發展羊肚菌產業,不僅因為羊肚菌收益高,更因為羊肚菌季節性極強,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地。每年5月底羊肚菌採收結束後,農戶還可自由種植玉米、土豆、李子等糧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實現收益「雙豐收」。
作為羊肚菌基地最早的工人之一,52歲的王紹憲主要負責基地的日常維護及基地的工人招募。所以,他幫記者算了一筆「賬」:農忙的時候,來羊肚菌基地工作的農戶可達200多人,每人按照150元/天工資計算,基地每天就得支出3萬元。而羊肚菌的農忙期可達數月,也就是農戶收入可輕鬆過萬元。
據瞭解,如今,羊肚菌已為當地農戶撐起「致富傘」。黔江有羊肚菌菌種繁育場4家,種植基地1000畝以上的業主1家,100畝以上的業主5家,50畝以上的業主6家,散戶種植100余戶。2019年,黔江全區羊肚菌大棚種植面積3000畝,實現鮮菌產量300噸,產值4000余萬元。
去冬今春以來,羊肚菌產業涉及區內21個鄉鎮,種植面積達5000畝,預計實現鮮菌產量500噸,產值9000萬元,並通過村民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參與基地務工等方式帶動2150戶農戶增收,其中貧困戶217戶,戶均增收預計在8000元以上。
「3+N」產業發展藍圖
據徐章和介紹,近年來,黔江著力發展生豬、烤煙、蠶桑三大主導產業,並加快獼猴桃、脆紅李、羊肚菌、瓜蔞等特色產業發展,勾勒出「3+N」的產業發展藍圖。
據介紹,黔江是生豬調出大區,也是重慶市蠶桑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區縣。黔江生豬出欄量約70 萬頭,預計3—5年內,將突破100萬頭;黔江烤煙種植面積達3萬畝,產量7萬擔;黔江蠶桑種植面積達10萬畝,覆蓋20多個鎮街街道。同時,黔江獼猴桃取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種植面積約3萬畝;脆紅李種植面積約10萬畝,新增3萬畝;瓜蔞種植面積近1萬畝。
徐章和說,為做大做強產業,黔江持續做好農產品深加工、文旅融合發展、品牌打造、市場營銷、加大招商力度等5篇文章。其中,做好農產品深加工文章,黔江調整產業發展思路,以加工倒逼產業基地建設,從而實現基地的不斷壯大及產業提升。如今,黔江獼猴桃、脆紅李、瓜蔞等都已衍生出果酒、果乾、休閒食品等產業鏈條,破解農戶銷售難題,實現持續增收。此外,黔江發力「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發展賞花經濟,推動鄉村旅遊發展,並不斷打造更具特色性的黔江品牌,擴大產業知名度、影響力,確保產品變成商品。
去年,黔江投入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約1億元,今年還將增加30%的資金投入,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徐章和表示,下一步,黔江將積極做好組織領導、產業規劃、政策引領等保障,加快培養產業內生動力,要將農戶培養成為產業發展的能手,而不是打工仔,實現產業的長效發展。(記者 童文武 蔣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