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重要的絲綢生產和出口國,蠶桑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傳統蠶桑產業多以家庭經營為主,技術裝備較為原始,勞動效率較低,產業發展模式單一。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技術的變革為蠶桑產業帶來全新契機。
近年來,重慶市黔江區將蠶桑產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戶增收的重要產業。重慶市黔江區石會鎮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實現技術創新,打造全國首個全桑枝食用菌循環產業,完善蠶桑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日前,記者來到重慶市黔江區石會鎮,實地探訪當地如何將蠶桑產業做出「新花樣」。
園區內整齊排列的菌包
龍頭企業帶動技術創新
在位於黔江區石會鎮黎明社區的重慶弘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內,一袋袋菌包整齊地鋪滿整個園區。菌包上,鮮嫩的黑木耳已經冒出了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在園區的室內大棚里,整齊排列的菌包里,也攀爬著密密麻麻的菌絲,預示著不久之後香菇的豐收。
儘管黑木耳、香菇的豐產引人注目,但其貌不揚的菌包才是「內有乾坤」.據重慶弘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俊峰介紹,以前,這些菌包都是以樹木、玉米芯、秸稈等為原材料,不僅不夠環保,還容易帶來農殘,影響產品質量。如今,用天然的桑枝作為菌包原材料,既生態又安全,還解決了蠶桑產業中桑枝廢棄的問題。
據瞭解,桑枝是蠶桑產業發展中最大的副產物,僅黔江每年就需修剪桑枝條10萬噸左右。在傳統蠶桑產業發展中,農戶往往只需要用桑葉來餵蠶,而將桑枝當作廢棄物。為了讓廢棄的桑枝得到有效利用,企業聯手西南大學實現技術上的創新,將桑枝加工成菌包。
李俊峰說,目前,企業已形成桑葉養蠶,桑枝培植食用菌,廢棄菌渣和蠶沙做生物有機肥的全桑枝食用菌循環產業,年收購桑枝1萬多噸,生產食用菌300多萬包,年產值可達2000多萬元。今年,企業加速佈局全國領先的智能養蠶系統,並擴大生產規模,有望3年內收購黔江全區10萬噸桑枝,生產食用菌5000多萬包,產值突破2億元。
桑枝加工,變廢為寶
產業發展解鎖「增收密碼」
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不僅開啓蠶桑產業發展新局面,也為當地農戶解鎖了「增收密碼」。企業工人徐世立告訴記者,蠶桑產業發展起來後,她就將自家的土地流轉了出去,並利用閒暇時候來企業務工。在這裡,她不僅能夠就近照顧家裡,還能觀摩到桑枝變食用菌的新技術,學習食用菌的種植。
據瞭解,農戶將一個40平米的空置蠶房立體栽培4000個菌棒,3個月就可獲4000元的純利潤。桑葉餵蠶,桑枝變成食用菌,全新的蠶桑發展模式可助力農戶實現穩定增收。目前,黔江正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積極引導蠶農利用冬季空置蠶房種植食用菌。
同樣,作為蠶桑種植大戶的李方元,也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李方元說,他有著十幾年的蠶桑種植經驗。但是以前產業發展不好,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即便拼命乾也利潤微薄。伴隨當地蠶桑產業的發展,他擴種蠶桑面積最高至70多畝,年收入突破10萬元,居住條件也從「破土房」變為了「小洋樓」。
據石會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石會鎮武陵社區30多戶、100多人,幾乎全都種植蠶桑,共發展蠶桑種植面積約800畝,戶增收約1萬元。目前,石會鎮全鎮共有蠶桑面積7300畝,預計2年內可突破1萬畝。
加快構建「3+3」產業格局
石會鎮黨委書記塗奎認為,鄉村振興,首要是產業振興。為此,石會鎮正加快構建「3+3」的產業格局。其中,石會鎮有蠶桑種植面積7300畝,預計2022年突破1萬畝;茶葉種植面積達3200畝,今年底將突破7200畝,預計預計2022年突破1萬畝;石會鎮光照充足,也催生了特色瓜果蔬菜產業的發展,累計種植面積已超1萬畝。
同時,石會鎮著力發展高端生豬產業,建設無抗生豬基地,並成功實現投產。目前,石會鎮的無抗生豬出欄量達23萬頭,再加上當地農戶、企業的生豬養殖,石會鎮累計生豬出欄量已超30萬頭,生豬產業加速發展。
塗奎說,鄉村振興,不僅要產業振興,更要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據介紹,經過多年退耕還林和生態保護,石會鎮森林覆蓋率已達70%,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同時,石會鎮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鼓勵和引進城市資本下鄉,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嶄新動力。目前,石會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500元,年增長約10%,居黔江30多個街道鄉鎮前列。石會鎮已成為一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百姓富足的新城鎮。
未來,石會鎮將如何持續做好鄉村振興,開創發展新格局?塗奎告訴記者,石會鎮旅遊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境內既有與峨眉山、梵淨山齊名的宗教勝地——武陵仙山,也有香山寺、真武觀等千年古剎,還有鄉村產業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下一步,石會鎮將加速旅遊業發展,做大做強鄉村旅遊。(記者 童文武 蔣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