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香港揮灑青春,「香港製造」的電影、動漫、流行歌曲等風靡亞洲,一顆顆明星編織出一條「星光大道」,讓夜幕降臨時的維多利亞港分外璀璨。其中,前香港歌手、現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的人生軌迹堪比傳奇,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精準踏在時代浪潮上的她,已經把握好新的方向。她希望與文藝界同仁一起,將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香港商報記者 呂明霞
視頻:郭玉桔、攝影:蔡啟文
擁有多重身份的鄺美雲(Cally),平日是個大忙人,記者常常見到她步伐輕快地出現在各類場合,即使再勞累,依然掛笑容。半個月前約訪時因為公務繁忙,Cally身體不適,只能推遲訪問,這也讓記者有了更多時間了解她的生平過去。夜晚從YouTube翻出「鄺美雲懷舊經典金曲」,聽溫柔的咬字和充滿時代感的旋律,竟然有些恍惚。距離她發行第一張專輯《再坐一會》已經過了36年。香港,發生了很多變化。
璀璨明星耀香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是一片燥熱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土地,東西方文化在這裏交流碰撞,前有李小龍走出國門弘揚民族正氣,後有黃霑在大風大浪中「滄海一聲笑」;日本流行曲《夕陽之歌》(夕???歌)改編成《千千闕歌》,《英雄本色》中的小馬哥成為韓國年輕人紛紛模仿的偶像。那時的香港文化,有種「野蠻生長」的態勢,各路好漢輪番打擂,旺角信和中心的唱片店,在九十年代發展出「信和指數」,用明星相片的銷量反應當紅指數。
訪問前一天,記者來到信和中心買碟,一家唱片店門可羅雀。聽到鄺美雲的名字,老闆驚訝之餘笑着說道:「她的那首《堆積情感》真的好好聽,之前沒覺得,這兩天聽的時候越聽越上癮,只是她很早就退出歌壇了,好多專輯都買不到了……」訪問當天見到Cally應邀帶兩箱珍藏版唱片,她聽到這個故事,似乎也勾起了很多當年的回憶。
「這兩天找專輯的時候發現,自己當年出了這麼多張專輯和唱片,心裏也有些感慨。那時候我簽約寶麗金唱片公司,每次回去錄歌就像回到家一樣,那種歸屬感是因為同公司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很齊心,歌手和製作人合作無間,同公司的其他明星就像兄弟姐妹一樣,大師兄許冠傑、師姐鄧麗君,還有張學友、譚詠麟、徐小鳳等等,大家都會互相幫忙。」鄺美雲笑稱,很多人都以為她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是1986年與張學友合唱的《只有情永在》,但真正的第一次合唱是與陳百強。
講到這裏,就要再次回溯鄺美雲做歌手之前的經歷。19歲剛入社會的鄺美雲,一開始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1982年在香港小姐選美比賽中奪得亞軍,開始進入演藝界。1984年香港小姐競選決賽上,張曼玉和陳百強同台演出,鄺美雲作為張曼玉的幕後代唱展露歌喉,從此開啟了歌手新道路。
讓語言像歌聲一樣流淌
喜歡唱歌的鄺美雲,日常生活中是個開朗熱情的人,愛和各種朋友打交道,也因此開拓了不同的身份。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後實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即中、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作日常口語,但在回歸之前,在香港講國語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從大陸、台灣來港發展的藝人,都會努力練習廣東話。鄺美雲在學語言方面常常反其道而行,1987年便推出首張國語專輯。講起自己學普通話的往事,她笑得合不攏嘴:「當時我到台灣錄製第一張國語碟,那時候的普通話講得簡直是『煲冬瓜』,很多詞都不知道怎麼讀。在從機場去錄音室的路上,我一直拽工作人員問路邊標牌上的字怎麼讀,不停地讓他們和我用國語交流,一趟台灣之行下來,我的普通話進步了一些。」這樣的經歷為她日後進入內地打下了基礎,她在1991年和1993年兩度登上央視春晚,並在內地舉辦個人演唱會,最勤力的時候,甚至一年連開50多場演唱會。
「我從1991年開始在廣東辦巡迴演唱會,城市的發展還沒有很快,但不同的城市會給我不同的生活體驗,我很喜歡與當地人溝通,讓語言像歌聲一樣流淌,能夠加深彼此的了解,減少隔閡。」
30年過去了,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愈來愈緊密,但普通話在香港的推廣依然有一定的阻力。為了做好人心的回歸,擔任多個社團職務的鄺美雲在很多場合,都會積極推廣普通話,曾多次與香港普通話專業協會合作,邀請專業導師為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成員舉辦普通話培訓班。「語言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八十年代香港文化最繁盛的時候,學粵語、唱廣東歌是一種潮流,近年來祖國國力強盛,許多外國人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香港更要加強普通話的學習,從語言上做到文化互通、互信。」
在香港講好「中國故事」
201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這一年對鄺美雲也意義重大,她當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她關心香港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並在上京開兩會時認真提出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建議。2021年提出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加入了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香港進一步融入新時代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方向。
鄺美雲對此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九十年代,廣州的天河體育館還沒有升降台,最多只能容納8000人,那邊的第一個升降台是我搭建的;現在,內地已經有169萬多個體育演出場館,這樣的體量給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小河匯入大江才能長久流淌,香港應該發揮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多合作、多交流。比如大灣區同為粵語文化區,有很多共同記憶,包括那個年代的香港文化都會引起共鳴。」
鄺美雲繼續講到:「這次的專欄叫『名人港味』,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港味?港味可以是日常妝容、穿衣風格、夜晚的霓虹燈和舊樓小巷;可以是菠蘿包、茶餐廳、港式點心和茶樓;也可以是大館、戲曲中心、西九龍文化區……很多人都說,香港文化在黃金期之後再無發展,有些是時代和科技發展使然,比如唱片在千禧年之後被網絡數據音樂代替;內地文娛事業的繁榮讓香港不再『一枝獨秀』。『港味』在發揚香港獨特文化、匯聚創意人才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傳承『中國味』、講好中國故事。」
從藝從商從政游刃有餘
港人身上的務實上進,在鄺美雲這裏體現得淋漓盡致,她也從不給自己的身份設限。從歌手到商人,再到今天我們熟知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在藝、商、政界游刃有餘地變換自己的身份,她可以是每個粉絲心中的「鄺美人」,是追求時尚潮流的Cally K Jewellery,是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弟子「如悅」,也是內地助學的「鄺校長」。千變萬變,唯一不變的似乎是緊跟時代風向的「多變」本質,這正如香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讓「風繼續吹」,讓這「風采浪漫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