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產業的興起,離不開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配合。今年3月份,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中包括生物技術產業;而港府近年推出多項利好生物科技產業的政策,提振本地生物科技生態圈慢慢成形。有業界人士形容,香港具備發展成為亞太區生物科技產業樞紐的潛力,只要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勢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香港商報記者 呂希蘊
香港寸土寸金,土地成本高昂,向來讓眾多生物科技初創企業頭痛不已。近年港府針對性地推出多項惠及生科產業的政策,涉資數百億元,通過提供場地及提出人才引進計劃,全力為本地生科公司提供資助,大大減輕生科初創企業的發展阻力。
位於沙田的香港科學園,很早就把生科產業列為策略發展重點。過去5年間,科學園內生科企業及培育公司的數目,從30間增加至超過150間,增幅達4倍,一個生物科技生態圈正在以喜人的速度,在科學園內蓬勃發展。
科研:本地企業有潛力
香港科技園公司生物醫藥群組高級總監高為元教授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科學園致力提供先進基礎設施,2020年底推出全港首個供商業及學術機構,進行生科研發的生物樣本庫(Biobank)和生物醫學資訊平台;與此同時,科學園與中大、港大共同建設符合「良好生產品質管制規範」的國際級水準設施,促進開發先進療法製品。
科學園還推出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為園內生物醫藥培育公司,提供最多400萬元資助;有鑑於從事生物科技研究,涉及較複雜法規程序,培育計劃亦會為培育公司提供最高200萬元的特定資助,用作認證或新藥研究申請等用途。截至今年4月底,培育計劃共支援41間企業,已審批津貼資助超過5500萬元。
註冊機制:國家背後支持
科學園其中一家生科企業Sanomics,專門從事癌症基因檢測,擅長用快速方法幫助癌症病人找到匹配的標靶藥。Sanomics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施明耀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對生科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知識產權保護,源於生科企業產品和醫藥相關,需要有嚴謹的註冊機制。歐美地區生科水準之所以發達,除科研水準高外,十分重要的是擁有完善的註冊制度保障,「因為註冊後取得合法資格,才能吸引投資者,並進一步投產」。
知識產權保護受地域性限制,不同司法管轄區處理知識產權申請各有不同。過去香港生科產品的註冊途徑受到限制,如今本地生科產品可以順利地到內地,透過國家藥品監管局完成這個註冊環節。與此同時,今天香港已是全球首個臨床測試數據同時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歐洲藥物監管局等國際權威藥物管理單位認可作藥物註冊用途的地區。
市場:企業必須衝出香港
生物科技企業發展的另一個主要障礙,就是如何擴大市場。科學園另一家生物科技企業水中銀,主要業務是利用魚胚胎進行日用品安全毒理測試,客戶包括全球大型化妝及護膚品牌、食品企業、先進檢測化驗所及政府部門。水中銀創辦人杜偉樑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分享開拓市場的心得:「公司成立後四五年時間,四成業務來自包括內地在內的亞洲市場,六成業務來自德國、法國等歐洲市場;從2019年至今,水中銀在內地的生意起飛,目前超過九成的業務來自內地。」
今年5月1日,內地正式出台規定,要求生物醫藥科技類企業,在宣傳產品功效時,須出具協力廠商的實驗室證明作為依據,更多企業需要檢測服務,為水中銀帶來一大機遇,可進一步搶佔內地市場。杜偉樑十分感謝國家政策扶持,他認為,本地生科初創企業的市場定位,一定不能局限自已,應該衝出香港,發掘更大的市場機遇。
團結香港基金近期發表題為《策動灣區港深引擎,孕育生物科技新機》的報告,提到香港在生物科技產業基礎研究優勢顯著,一河之隔的深圳則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在國家日益重視生物科技發展的同時,港深尚未充分發揮兩地的協同效應。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表示,為進一步促進香港和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合作與互補,香港正全力發展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預期首八座樓宇會在2024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創科園的其中一個優先發展領域,便是生物科技醫療科技。在河套區發展生物科技可謂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完善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和生產及上市的一條龍設施,還能助力突破共性關鍵核心技術。
展望:未來三至五年是關鍵期
展望本地生科產業的前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認為「任重道遠」,儘管港府已經提供了很多支援措施,但生科產業需要時間去兌現產品成果,亦需要一個較長的成長周期。
施明耀相對樂觀,他說,本地生科產業已經具備了「天時」與「地利」,「香港具備科研優勢,擁有背靠祖國的優勢,兼港府增撥了資源,港交所的18A規則改革亦可為生科企業帶來更多投資機會,香港絕對具備發展成為亞太區生科產業樞紐的潛力」。施明耀深信接下來的三至五年時間,將是香港生科產業的黃金時代。
(系列之二)
香港生科融資市場是優勢
香港金融市場對促進本地生物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楊玉川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在生物科技領域,不少本地公司在創新藥物、醫療技術方面都有傑出成就,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在港上市有極大程度的幫助,可以讓生物科技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發展。
2018年起,港交所進行了上市規則改革,修改《上市規則》並引入18A章, 突破性地允許未盈利生科企業在港上市。自此,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除了有阿里巴巴(9988)、騰訊(700)這類「巨無霸」外,也納入了一些規模較小的生科初創企業。
18A章企業集資逾870億
自上市新規實施以來,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63家醫療健康公司在港上市,累計IPO集資總額超過1969億元。其中,共有33家未有收入的生科企業,以18A章上市,共集資870億元。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科企業融資中心,香港生科企業投資生態圈漸趨成熟。
談到18A及上市規則,Sanomics創辦人施明耀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由於生科產業方面的投資風險高,投資者們往往十分審慎。在Sanomics成立早期,鮮有生科產業的風險投資者光顧香港,當時風險投資者較多選擇在英國、美國等地投資。隨着18A及上市規則修改,包括Sanomics在內的很多香港生科企業都受到境內外風險投資者及私募基金垂青。水中銀的杜偉樑和Sanomics的施明耀都把「在港上市」列入了公司的未來計劃,他們希望更多人了解到香港本地的生科企業,也希望與內地同行多些交流合作,透過互補共贏的合作方式將兩地的技術及產品輸往世界各地。
香港生科融資市場是優勢
香港金融市場對促進本地生物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楊玉川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在生物科技領域,不少本地公司在創新藥物、醫療技術方面都有傑出成就,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在港上市有極大程度的幫助,可以讓生物科技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發展。
2018年起,港交所進行了上市規則改革,修改《上市規則》並引入18A章, 突破性地允許未盈利生科企業在港上市。自此,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除了有阿里巴巴(9988)、騰訊(700)這類「巨無霸」外,也納入了一些規模較小的生科初創企業。
18A章企業集資逾870億
自上市新規實施以來,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63家醫療健康公司在港上市,累計IPO集資總額超過1969億元。其中,共有33家未有收入的生科企業,以18A章上市,共集資870億元。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科企業融資中心,香港生科企業投資生態圈漸趨成熟。
談到18A及上市規則,Sanomics創辦人施明耀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由於生科產業方面的投資風險高,投資者們往往十分審慎。在Sanomics成立早期,鮮有生科產業的風險投資者光顧香港,當時風險投資者較多選擇在英國、美國等地投資。隨着18A及上市規則修改,包括Sanomics在內的很多香港生科企業都受到境內外風險投資者及私募基金垂青。水中銀的杜偉樑和Sanomics的施明耀都把「在港上市」列入了公司的未來計劃,他們希望更多人了解到香港本地的生科企業,也希望與內地同行多些交流合作,透過互補共贏的合作方式將兩地的技術及產品輸往世界各地。
「研轉產」擴大市場是關鍵
在香港發展生物科技,一直面對地方少、租金高、人才成本昂貴等老生常談的問題,這些都是本地生物科技企業初創時,難以迴避的障礙。近年科學園在協助及培育初創生科企業付出很大的努力。如何再強化香港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的優勢,學界和業界均有一番思考。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香港具備生科產業的科研基礎,問題在如何將科研成果實現投產及變現,生科專家對管理公司融資推廣通常欠缺相關經驗。」他認為,香港如要扶持生科產業發展,協助業界「研轉產」很重要,需要做好結構上的反思,尤其在投產及擴大生產、市場部分。
產業發展周期長要有耐心
資深投資及金融家溫天納向本報記者表示,由於生科產業的資本市場發展與未來潛在規模呈正比,加上行業主要是私營商業機構管理,想要建立龐大產業,面向廣闊市場相當重要,因而本地生科產業當務之急,是思考如何擴大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