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崇拜,由來已久。自宋元以來,關帝深受中華民眾信奉,神州大地普遍建有關帝廟,廟宇數量之多,冠絕諸神仙佛之首。在道教信仰中,關帝被尊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在佛教信仰中,關帝被尊為「伽藍菩薩」、「護國明王佛」、「蓋天古佛」;在儒家信仰中,關帝與孔子並稱「文武二聖」的「武聖人」。民間尊關帝為戰神、商神、財神、文教神、農業神等各種神祇於一身的「萬能之神」、「神上之神」。
關帝形象威武,正氣凜然,人格偉岸,神迹光明,忠義神勇,堅貞不二,為佛、道、儒三教,士、農、工、商四民共同崇奉,這種文化現象在中華文化史上絕無僅有。所以有對聯稱頌關帝:「位號尊榮,身後生前,稱帝稱王稱侯,英雄推古今獨步;綱常植立,守經應變,盡忠盡義盡孝,正氣與天地同流。」
關帝三教共尊,位號尊榮信仰地位的完全確立是在明萬曆年間。明萬曆四十五年,明神宗親自為關帝廟撰寫碑文,碑文頌揚關帝「立天綱,扶人極,流行今古而不息者」的凜然正氣,「唯此正氣,人稟是,生為豪傑,歿為名神,往往憑山川顯靈,異盪氛祲,驅妖厲,拯災厄,致令疑者,卜懼者禱歲時昏旦,士女走集,邀福酬功,遠邇響應。無問裔夷華夏。廟食歷千百載崇奉不衰,則雲長關帝一人而已!」
接?「感倚靈威」,考證關帝神格演變的歷史:「始封漢壽亭侯,追諡為壯繆,宋崇寧中追封忠惠公,大觀中加封武安王,建炎中加封壯繆義勇與武安王而六,淳熙中又加英濟而八。國朝洪武初始復原封,加為齊天護國,且年來民間自稱為協天大帝。」
關帝在宋元之時,便已受到佛道崇祀,佛教尊關帝為「護法伽藍」,道教尊關帝為「監壇大帥」,但這些神職均不足以體現關帝「精忠大義,白日行天,幾與蒼昊無極……」的神格地位,「此曷足暴其靈,反折其氣」,有損關帝威靈。
因此,明神宗「恭具冕、袍、幣、帛,特遣官詣蒲州加封曰: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振天尊,明祀正典,以表威靈通於三極如此。」
明神宗這通御製碑文,現在依然佇立在北京萬壽公園中。這通御製碑文奠定了關帝在儒釋道教中的信仰地位,並在「東西配以殿六楹,祀宋岳武穆王飛,漢張顯王飛,唐張英濟王巡,許威顯王遠,雷將軍萬春,偕顯護在國威,庇在民僉,封王號普昭靈感,而廟制壯麗,巍如煥如,瞻之肅如,真足以威天下矣。」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說:「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浙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湮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壯繆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濟王,祭於荊門當陽縣之廟。元文宗天曆元年加封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元史》:世祖尊崇佛教,用漢關壯繆為監壇。明洪武中復侯原封,萬曆二十二年因道士張通玄之請,進爵為帝,廟曰英烈。四十二年又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封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子平為竭忠王,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賜以左丞相一員為宋陸秀夫,右丞相一員為張世傑,其道壇之三界馘魔元帥,則以宋岳飛代。其佛寺伽藍,則以唐尉遲恭代。劉若愚《蕪史》云:太監林朝所請也。繼又崇為武廟,與孔廟並祀。本朝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關帝作為中華民族享有最多信眾、最多廟宇、最高神格的至尊至聖神明,廟宇、信眾遍布全球五大洲四大洋,各宗各教、各門各派、各行各業無不敬奉有加,虔誠頂禮。
「天下有土皆立廟,九州無處不焚香」,「當年遍地關帝廟,一歲三祭饗太牢」。一歲三祭,指每歲春、秋仲月及五月十三日大祭。從最初的朝廷敕封、民間祭祀到儒家稱聖、道稱天尊、佛稱古佛,關帝崇拜早已成為中華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於中華兒女的精神和血液中。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