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新冠疫情延宕至第三個年頭,世界經濟復蘇前景難料。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和美國財政部原部長亨利·保爾森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峰會上舉行的一場閉門對談內容11日對外公開。他們均認為,面對重重挑戰,中美需要頂住「脫鈎」壓力,加強對話合作。
面對通貨膨脹、勞動力供給不足、供應鏈緊張、能源危機等問題,今年以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紛紛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但在樓繼偉看來,全球經濟遇到的困境並不完全適用於中國。中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管控措施比較有效,且沒有發生通貨膨脹。他預計,今年各國財政貨幣政策將會回調,減輕物價上漲壓力,但對全球來說最大的不確定性仍是疫情。如果疫苗能夠得到普遍有效接種,人員貨物流動可以逐步恢復正常,全球復蘇將比較強勁。
保爾森亦贊同眼下最大的問題是疫情。他對在此背景下各國間缺乏協調以及保護主義的興起頗感憂心,並提醒加徵關稅等保護主義行為,以及越來越多的科技封鎖現象存在着「走極端」的危險。「我們需要頂住『脫鈎』的重重壓力,未來全球機制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以美聯儲為代表,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帶來的外溢效應正受到各方密切關注,這會否導致新一輪金融危機?
樓繼偉表示,眼下需要關注的是,在超寬鬆貨幣政策退出之時,非常容易觸發那些可能產生的風險。「特別是一些國家資產價格到了高位,若財政貨幣政策退出時機或力度、節奏不當,都很可能觸發危機。」
樓繼偉還提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與眼下時局有所不同。彼時華爾街機構持有大量「有毒資產」,一旦連鎖性破產就會帶來系統性危機,解決辦法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另一個不同在於當前全球槓桿率高企,刺激經濟增長工具已經不多。在此情況下,美聯儲政策轉向外溢效應也比上次大得多。
「金融危機總是會發生的。」作為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機時的美國財長,保爾森直言,只要有金融系統和金融市場,並且人們可以承受市場恐慌,就會發生金融危機。他提及,經歷2008年的艱難時刻後,自己得到一個經驗,即發生危機時開展全球協作非常有用,因此美中兩國在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領域進行對話至關重要。
保爾森回憶起,在2008年和2009年,他與中國同行精誠合作避免危機造成更嚴重影響,此後又親眼見證中國通過實施經濟刺激措施擺脫了自身困境,也避免了全球經濟走向衰退。「我們永遠不知道危機什麼時候到來,但我們需要做好迅速行動的準備。」
談及美中兩國如何開展合作,保爾森表示,儘管雙方政治制度、價值觀和經濟體系不同,但也存在非常重要的共同利益,比如氣候變化問題以及全球秩序穩定等。雙方需要制定一個框架來確定開展競爭和合作的領域及方式,以及如何處理兩國間分歧。
「我們當然可以進行合作,也必須進行合作。」保爾森期待看到美中在貿易領域開展更多合作,並共同推進一些機制性變革。但就目前而言,首先應該關注的問題是共同努力應對新冠疫情危機。
樓繼偉也贊同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安全領域等方面有合作空間。他同時提到,美方當前的一些做法不利於中美雙方,如對華加徵關稅實際上就增加了美國消費者負擔,「美國做這些事吃虧」。在此背景下,取消加徵關稅有利於美國消費者,也有利於壓抑當前美國高企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