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青年演員正在認真排練,悠揚的唱腔、輕盈的舞姿令人回味無窮;高難度的雜技表演讓人拍手叫絕……博白縣是世界客家第一大縣,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雜技之鄉」,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在這裏匯聚傳承,形成了璀璨的客家民間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南採茶戲、跨出國門的博白雜技、客家山歌、鄉儺歌舞、木偶戲、僮傀戲等成為了博白獨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桂南採茶戲於明末從江西贛南傳入,進入博白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在「採茶串古」的基礎上吸收了本地的木偶戲、地戲、牛戲的精華,綜合了小調、花燈、桂南八音等元素,以載歌載舞為表演手段,一度風靡各鄉鎮,每逢年節、廟會登台演出,成為當地人聯絡感情、抒發情感的普遍方式。
在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青年演員正在排練
進入80、90年代,隨着文化的多元發展,桂南採茶戲逐漸凋敝,觀眾數量減少,演出市場萎縮,藝術人才也紛紛另謀出路,發展一度進入瓶頸。好在一批文藝工作者選擇了堅守,幾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桂南採茶戲的藝術創作和傳播工作中,當地政府也高度重視桂南採茶戲文化的挖掘、傳承和保護,通過整理完善採茶戲的系統、加大人才的培養等,讓桂南採茶戲再次在街頭巷尾唱響。2003年桂南採茶戲《清水塘邊》參加全國調演獲「曹禺杯」大獎。2006年,桂南採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主任呂光東便是為之努力的一員。他告訴記者,展演中心平常以創排、巡演、與高校文化交流為契機,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才,現有上百名青年演員。此外,展演中心致力於將客家文化、桂南採茶藝術與時代相結合,拓展形式、題材,創作編排的《綠珠女》融合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方言說唱,一經上演便引起巨大反響,獲得專家的一致認可;《八桂先驅·朱錫昂》成為博白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精品,讓博白民間藝術「走出去」。
博白雜技藝術表演
博白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龐劍稱,為了大力推廣桂南採茶戲,博白創新人員儲備模式,讓桂南採茶戲走進鄉村、校園,形成了成熟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在全縣設立了50多個採茶戲培訓分中心,培訓中小學生上萬名。同時還大力探索民間文化傳承與市場開發相結合道路,採用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活態傳承傳統文化,打造了一批精品劇目。
在博白民間文化同樣佔據重要一席的博白雜技藝術源遠流長,早在明朝就已經存在,是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博白雜技跨出國門,先後赴美國、新加坡、德國、瑞士等20多個國家(地區)演出,藝術技術性強、獨具特色的「轉碟」、「水流星」、「空中飛人」等表演在悉尼歌劇院驚艷亮相,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一道橋樑。2014年博白縣被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記者 馨瑤 徐玉瑩)
頂圖:桂南採茶戲《綠珠女》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