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學研集】地區工作應轉向幸福社區建設

【學研集】地區工作應轉向幸福社區建設

責任編輯:羅維維 2022-07-24 23:42:14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文武

 特首李家超領導的新一屆特區政府,將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作為未來五年施政的重要指引,銳意改革,着力提高治理水平,讓市民大眾對特區實現良政善治充滿期待。強化社區治理水平是提高特區整體治理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新一屆特區政府應將地區治理的工作重點和目標,轉為建設幸福社區方向,逐步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進而改變香港社會的整體面貌。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四點希望」,頭一條就是要求「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進一步強調,要強化基層基礎,如何改善地區治理,強化基層基礎,相信是新一屆特區政府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之一。

 地區治理出現問題

 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一國兩制」的落實取得巨大成就,在國家的支持和中央的關懷之下,香港社會總體上保持繁榮穩定,政治、經濟和民生都能穩步發展。歷屆特區政府在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困苦問題上,也可謂不遺餘力,雖然仍有一些複雜的民生憂難問題未能解決,但過去多年來,政府用於民生、福利方面的公共開支不斷增加,確實在一些具體的民生事務上,做了不少實事。

 但是,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常常出現相反的效果,諸如「派糖派出禍」、增加多種福利開支反而激發更大的社會不滿等情況時有發生。多項調查也顯示,香港市民的幸福感較低,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較強。這就令人產生疑問,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除與政府部門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出現錯漏有關係之外,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地區治理出了問題。過去一段較長的時期,地區治理過多地受到選舉的影響,甚至淪為選舉的工具。在以選舉為導向的模式之下,政團、社團和議員的地區工作,以地區民生議題激發社區居民對民生現狀的不滿。

 長此以往,政府在地區治理方面失去主導和主動,只能跟着社情與論作出被動反應。而不論政府怎麼做,也不論政府做了些什麼,社會總以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提出質疑,大幅削弱政府的威信。「會鬧的孩子有奶吃」,一些市民也逐步習慣於從不斷提出質疑和異議中,推動政府改善社區行政的做法。如此惡性循環,對香港整體的社會治理水平,造成重大的影響。

 新一屆特區政府必須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現況。筆者認為,首先應從地區治理入手,將地區治理工作的重點和目標,轉為建設幸福社區。改為由政府主導,團結地區的政團、社團和居民組織,帶動和鼓勵市民更好地參與社區建設,協助政府改善社區的交通、衛生、醫療環境,提供更多的康樂文娛活動,從而大幅度改善社區居民的滿意度,讓絕大多數市民都能從日常生活中,不斷累積幸福感,逐步增加對政府的信任感。

 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是市民對現實生活滿意度的體現,這些感受源自於現實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日常生活的個人體驗。由政府主導,引領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有助於更好地用好公共資源,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比如,支持社區居民建立關愛義工隊,為社區有需要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關懷和服務,鼓勵社區能人、專業人士為社區發展,改善社區環境出謀獻策,讓更多居民都可以參與到幸福社區的建設中去。

 社區是組成整體社會的細胞,只有每一個社區都健康發展,大多數社區居民都從社區建設中取得滿足感、認同感,從而增加幸福感,才能有效地提升社區治理水平,進而令整個特區的社會治理水平發生較大的改觀。

 特首李家超強調要設立地區服務隊及關愛隊,加強與地區各基層組織和團體的聯繫。新一屆特區政府就職上任後,立即成立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督導的「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這反映新一屆特區政府正在積極改變地區治理理念。筆者相信,若政府能將地區治理的重心,轉為建設幸福社區,將會根本改變地區治理,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責任編輯:羅維維 【學研集】地區工作應轉向幸福社區建設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