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海峽觀察】蔡當局偏差的能源政策讓民生更困苦

【海峽觀察】蔡當局偏差的能源政策讓民生更困苦

責任編輯:羅維維 2022-07-24 23:47:0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潘錫堂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在歷經四年八次凍漲後,台當局經濟部門日前宣布調漲電價,平均漲幅8.4%,工業用電則高達15%,引發產業界嘩然。正當新冠疫情仍在高峰期,通脹處於近10年高點,此時調漲電價勢必對民眾消費及企業經營產生負面影響。儘管此次調漲主要針對工業大戶,但運輸及民生物價的擴散效應仍難避免。尤其當距離蔡英文當局承諾全面廢核的「非核家園」目標只剩3年即可達到時,這個偏差又躁進的能源政策,從缺電、供電成本飆升到供電意外事件大增等,在在均使台灣民眾喪失信心。

 民進黨永遠雙重標準

 回顧2012年馬英九當局實施油電雙漲,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蘇貞昌批評馬當局一意孤行,帶動萬物飛漲,而甫在2012敗選的蔡英文則嗆馬「必須扛起所有責任」。蔡英文於2015年提出能源政策時曾保證「民進黨執政後,絕對不會缺電」,同時宣示10年內不漲電價。但蔡當局上台6年以來,先後發生5次大停電,接連幾次無預警大規模停電,不僅揭露蔡英文「非核家園」的神話,更使百工百業蒙受損失,甚是影響民眾生活。不漲電價一席話言猶在耳,蔡英文尚未卸任就「政策跳票」,可見民進黨能源政策昨非今是,難掩其永遠的雙重標準。

 往昔4年,蔡當局可以連續8次凍漲電價,為何當前其凍漲政策行不通了呢?其背後因素應有二點:一、蔡英文的能源轉型政策排除了「核能」的選項,在相對便宜又乾淨的核電逐步退場後,蔡當局將重心擺在天然氣發電上。然而2021年以來國際能源價格受減碳、俄烏衝突的影響而大漲,天然氣的漲幅更是驚人。二、蔡當局近年屢因政治考量而凍漲電價,例如碰上選舉年一定討好選民,施政失利失能時也要凍漲以安撫民眾情緒。今年又是選舉年,蔡當局不敢漲民生電費,只好把全部的漲價壓力加諸工業大戶。堪稱只照顧自己的政治利益,無視經濟與民生。尤其,蔡當局的能源轉型政策,經過幾年來的跳票和粉飾,已無法自圓其說。蔡英文曾對能源轉型提出三大保證:一穩定供電,二降低碳排,三絕不漲電價。前面兩項,歷經這幾年無數次的大停電和小跳電,早已幻滅。至於「不漲電價」的保證,如今也失效了。

 政治與選票考量

 尤有甚者,蔡當局在一個錯誤的時機,讓電價大漲,即現在已是通脹再起、物價高漲,電價一口氣大幅上漲,當然對物價有刺激作用,庶民要承受更大的生活壓力。從總體看,電價是許多企業、商家的基本生產成本,與油價同樣是物價之本,電價漲的效應必然會逐漸在各行各業發酵,帶動成本上揚與物價調高,如果以為只漲用電大戶而一般百姓不受影響,那是偏差的想法。回溯往昔,今日電價要一口氣漲8.4%、產業大用戶調漲15%,這個惡果早已在4年前種下;近4年來,每次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開議,蔡當局均以各種理由凍漲電價,但真正的理由是政治與選票考量。持續4年的凍漲,讓民眾與企業累積更多的漲價壓力。而當壓力承受不住,非漲不可時,又正是通脹高漲之際,可見台灣社會、企業與民眾正在為過去錯誤的凍漲政策付出更高昂的代價。

 再進一步言,前述電價漲、油價也會跟漲,肯定會帶動所有物價再漲,而業者的生產成本增加,內需市場的民生必需品必將漲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工業產品也同樣會將價格轉嫁到產品上,使得外銷市場的競爭力相對弱化,恐怕形成一股螺旋效應,民眾生活的經濟壓力愈發沉重,經濟發展與外貿出口勢將受到影響。究其關鍵原因在於蔡當局偏差的能源政策,2025年要全面廢核,屆時供電比例是:綠電兩成、煤電三成、天然氣發電五成,許多能源專家都對之批評為現實上做不到,即使做到,也會讓全台發電成本大增、供電穩定度下降、發電導致的空污與排放增加。更何況,目前蔡當局的能源政策把全台一半的供電都押注在天然氣上,而台灣天然氣全靠進口,安全存量與周轉天數低,當然不明智、風險又高。

 總之,即使付出很大的代價,台灣民眾得到的卻是更高的電價、更不穩定的供電,及更糟的空氣品質。蔡當局保證收購20年的離岸風電躉購價,高於現在平均每度電約新台幣2元多的價格,使得電價必然會因此上漲三成。但因風電與光電是「看天吃飯」的綠電,如無風時,風電歸零;陰天、下雨或晚上,光電也歸零,顯然昂貴的綠電帶來的不是更穩定的供電。由此可見,將來還有蔡當局「非核家園」能源政策的代價要支付,這部分包括昂貴的綠電增加後將反映在電價,還有廢核,特別是近新台幣3000億元的核四報廢後,台灣民眾要為此支付代價。其情況正如錯誤的電價凍漲政策,讓台灣社會此次承擔更大的代價一樣,偏差的能源政策也終究要由全體台灣民眾承擔。

責任編輯:羅維維 【海峽觀察】蔡當局偏差的能源政策讓民生更困苦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