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安全屏障,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堅實保障。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繁榮的朝代,可以忽視軍隊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能夠長治久安。
管仲云:「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不可廢也。」軍隊,是國家的保護神,是人民的守護者,對外抵抗侵略,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內安撫百姓、制止動亂,維護國家內外的安全穩定。
早在黃帝時代,黃帝就非常重視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史記》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軒轅黃帝「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推崇的「創世英雄」和「人文始祖」,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偉大作用。黃帝經阪泉大戰,戰勝炎帝,組成炎黃部落聯盟,成為華夏民族的雛形;涿鹿大戰,擒殺蚩尤,奠定了以華夏民族為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中華各民族大交融的組成結構。
黃帝以其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影響力,成為中華各民族的凝聚核心,其治國理念便是「修德振兵」,「修德」是文治,「振兵」是武功。《史記•孔子世家》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文治武功是治國安邦的兩大支柱,缺一不可。
富國需要強兵,強兵貴在鑄魂。軍魂是軍隊的生命和靈魂,是軍人思想素質、道德水平、作戰意志、團隊凝聚力和核心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司馬法•定爵》云:「凡戰,固眾,相利,治亂,進止,服正,成恥,約法。」
軍魂,是軍人特有的精神風貌,蘊含着軍人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和熱愛,代表着軍人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和勇敢無畏、義勇當先的犧牲奉獻精神。其中最具核心價值意義的精神屬性便是「忠義」。
「忠義」是軍人軍魂的核心。忠者,德之正也。存心居中,正直不偏,謂之忠;一心一意,始終如一,謂之忠。義者,理之宜也。人之正路,謂之義;合理之行,謂之義;諸德之發,謂之義。義是所有道德的準則和標準。惟忠義可以正身心,修齊治平;惟忠義可以節操守,矢志不移。
忠義,不僅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品格,更是一種崇高而偉大的精神信仰。岳飛說:「好生惡死,天下常情。若臨大難而不變。視死如歸者,非忠臣義士有所不能。」
歷史以來,關帝是中華民族共同推崇和認同的「忠義精神」的文化象徵和精神圖騰。高雄關帝廟《重修武廟碑記》云:「武聖關夫子生長於漢朝之季,鍾靈於山西太原之郡,分靈於此有餘歲,而地距閩省復將萬里。台灣東溟絕島,國朝人才志士輩出,光繼遼遠,乃至全台之人士,齋明盛服,鞠躬屈膝,以及夫山童村嫗。聞關夫子忠義之氣,莫不肅然起敬……」
宋代開始,宋朝軍隊已經將關帝視為庇佑軍伍的「軍神」加以祭祀和崇拜,雍正十三年纂輯之《山西通志》記載:「沁州漢壽亭侯廟:宋仁宗時儂智高陷邕州,銅川神虎第七軍以矯捷應募。行次荔浦,禱於祠下。廣源以南地,多深林,蠻伐木塞路。忽大風卷臥木,軍得並進。及戰,有神兵旗幟戈甲,彌亙山野。敵顧望恇怯,軍遂大克。歸建廟。李漢傑撰記。」
明代開始,軍隊崇祀「軍神關帝」已然成為規制謹嚴的習俗傳統。戚繼光在《重建辟三屯營城記》中曾記載關帝廟作為軍隊崇祀軍神關帝的場所,是軍營城中必備建築。戚繼光還在《誓詞》一文中強調,軍人在關帝廟發誓,希望通過關帝神力,逢敵必克,保家衛國,並告誡軍士勿作非為,同心協力,共禦外敵。
萬曆初年,杭州錢塘縣關帝祠廟記稱「我明華夷一統,五兵崇祀,事侯(關帝)益虔」。
從明代開始,無論長城隘口、邊疆塞外,還是海島衛所、邊防前線,有中國軍人的地方都會建起關帝廟或關聖殿。關帝的忠義精神,為軍人軍魂注入了赤心報國、為國盡忠的人生理想和精神信念,將軍人護國佑民、捨身取義的人生價值升華到了至高點。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