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云:人為萬物之靈,心為一身之主。天地生萬物,或為土石,或為草木,或為魚蟲,或為鳥獸,只有人得到天地賦予的靈性、智慧,能夠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於天人相合相應中,敬天法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建立起人類社會所獨有的道德倫理、宗教信仰、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等人文體系,使人類懂得分善惡、知廉恥、明是非、辨美醜,從而約束和端正人類自身的行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以人為萬物之靈,最為天下貴。
心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同時也是接受外界信息,產生精神、意識與思維活動的指揮中樞。中醫典籍《黃帝內經靈樞》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所舍也。」清代名醫徐靈胎在《內經詮釋》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焉,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神明出焉,心藏神,而主神明之用。」
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儒釋道教及古聖先賢訓誨,都將修心治心正心,視為修行悟道、出世入世、修齊治平的根本和基礎。
《關聖帝君正心寶誥》云:「我奉(天)帝命巡行。深憫人心陷溺。或懷叵測。或任尖深。或似豺狼。或同蛇蠍。不知人靈萬物。實惟心宰一身。下手功夫。當頭要務。虞廷傳精一。孔氏重操存。佛法曰明。道家曰貞。雖有殊途。原歸一致。」
虞廷傳精一即「虞廷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據《古文尚書·大禹謨》記載,虞氏舜帝在王廷上傳位給大禹時,告誡大禹:人心危險難測,道心幽微難明,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不偏不倚、誠懇勤勉地秉執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
這十六個字經過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聖人的傳承和發展,成為儒家治理國家、教化人民的經典聖訓。因為整個傳承過程是古聖人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因此稱為「十六字心傳」。
儒釋道家對修心治心正心功夫極為看重。儒家講「誠意正心」,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修道養心」。儒釋道三家雖然表述不同,各有千秋,卻是殊途同歸,歸於一心。
關帝云:「福自心申。孽由心造。」人心正,一切皆正;人心直,一切皆直;人心善,一切皆善;人心安,一切皆安。人生本是無常,心安即是歸處;人心本來無染,心正自然清寧。
明朝中期著名諫臣楊繼盛是忠實的關帝信仰者,為人「性秉鋼堅,心貞冰潔」,廉潔正直,剛正不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時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的楊繼盛,上《請誅賊臣疏》彈劾權奸嚴嵩,歷數其「五奸十大罪」,遭誣陷下獄。在獄中備經拷打,依然忠貞不屈,於嘉靖三十四年遇害,臨刑前作絕命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天下相互涕泣傳頌此詩。夫人張氏性情忠烈,不久後也殉夫而亡。明穆宗即位後,以楊繼盛為直諫諸臣之首,追贈太常少卿,諡號「忠湣」。後人敬憫其忠義,以其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並以其妻配祀。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副千古名聯,便是出自楊繼盛之手,成為後人宣揚忠義精神和愛國情懷的不朽教材,可謂「求仁得仁」的英雄榜樣和道德典範。
楊繼盛臨終前曾留有一篇諭兒書,字字深情,句句血淚,讀之令人愴然動容。信中說:「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心。心裏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則行出來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這邊的人。心裏若存的是人慾、是私意,雖欲行好事,也有始無終;雖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則樹枯,蒂壞則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壞了。」
為人莫做虧心事,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修身、修行、修善、修德的唯一本源,只在修心。人之一生,欲知吉凶禍福,但問自心便知。心正則行正,心直則行直,心善則行善,心安則行安。今日種種因,明日種種果。一切因緣果報,善惡忠奸,都是從那一心一念發動起,便已預知了結果。
關帝云:「勉種心田。何羨南阡北陌。廣培心地。不須虎踞龍蟠。急早回心。務期心得庶。我心實獲。而帝心簡在矣。」
清正身心,積善行德,堅守正的初心,直的本心,善的發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允執厥中,持之以恒,必然受福於天,所作必成。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