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採取「中間偏鬆」的財政政策,繼續推出赤字預算,圍繞全力推動復蘇、促高質量發展、利民紓困三大方面,提出了系列長短兼顧、精準到位的措施,展現出「應民所需、穩中躍進、投資未來」的取態,備受各方好評。預算案積極有為,體現了應有承擔和為民情懷,有力配合特首的施政報告,不斷增強香港的發展動能,助港力開新篇。
今年是香港疫後復常的開局之年,面對積累的龐大財赤,預算案如何兼顧財政狀況和鞏固經濟復蘇,兼顧短期紓困和長期發展,並不容易。政府估計新一年度赤字為544億元,財政儲備亦將下降至7629億元。儘管財政壓力沉重,預算案在利民紓困上仍然「應使則使」,在地區醫療、青年婦女發展、房屋等民生問題上繼續有力投入;繼續保持基本的紓困措施,並推出多項一次性派糖措施,包括寬減薪俸稅上限6000元、續發電費補貼及交通補貼、增加子女基本免稅額至13萬元等。雖然稍有「減甜」,但也在最大限度作出平衡,是可以理解,值得支持的。
大家最關心的消費券方面,將再向合資格市民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過去經驗證明消費券能有效紓困,又能刺激市道,在復常初期,再派消費券能幫助市民盡快走出疫困,穩定人心,無疑具有綜合正面效益。在支持企業方面,亦有寬免2022至2023課稅年度企業利得稅,上限為6000元,全港13.4萬家企業受惠;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申請期限至明年3月底等。政府在撐企業、保民生上展現承擔,不僅減輕中小企經營和市民生活的壓力,也提振了全社會的信心,夯實加速復蘇的基礎。
預算案的重點就在於「拼經濟、助復蘇」。為鞏固疫後經濟復蘇勢頭,預算案提出多項針對性措施,短期來說,包括預留1億元爭辦更多大型盛事;撥款5000萬元推廣香港新優勢;動用逾2.5億元繼續舉辦及協助推廣大型旅遊盛事;貿發局未來數月舉辦10多場大型會議和展覽。這一系列措施,有助於提升香港在全球的聲譽,吸引四方來客,恢復市面活力,讓經濟快速恢復。其中特別引人關注的一項,是將啟動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申請人將一定金額的資產,投放在本地市場,但不包括物業,通過審批後可來港居住及發展,可謂搶企業、搶人才、搶資金一舉數得,令人頗為期待。
中長期而言,預算案在數字經濟、發展第三代互聯網(Web3)、打造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以及落實「十四五」規劃八大中心定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等方面,都將投入大量資源,這有利於為香港增強發展動能,拓展經濟多元化發展機遇,推動經濟持續向高質量發展。
在財赤高企的情況下,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全面務實,最大程度兼顧各方利益,在財政政策和資源上配合落實施政報告,為香港固本培元,力拼經濟,更着眼未來,為長期穩定發展運籌布局,符合香港實際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希望相關措施能盡快落實,早見實效,更好增進民生福祉,共拓香港繁榮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