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商報時評】多管齊下 緩解人才荒

【商報時評】多管齊下 緩解人才荒

責任編輯:楊眉 2023-03-10 07:54:55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疫下通關不順,全球人才大洗牌;疫後重新通關,各地紛紛搶人才。以醫護領域為例,繼早前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醫管局下月還將派團到較多港人讀醫地方搶人才,政府還建議修例引入非本地培訓的護士和牙醫。面對各行各業人才荒,香港不能劃地為牢,應多管齊下解決問題,切不可放任問題惡化。

 環顧世界,許多地方均現勞動力短缺問題,本港不少行業亦因招聘困難叫苦連天,其中,醫護人手從來緊張,疫情不單令供求矛盾更見尖銳,人口老化也意味長遠須補充更多新血。香港現時每千名人口只有2位醫生,而新加坡及歐美則高近3人。當局近年已積極培訓和挽留人才,包括把本地醫科學額從2008/09年度的每年250個翻倍至目前的530個,又透過延長退休年齡、重新招聘已退休人士,以及晉升100個副顧問醫生為顧問醫生來改善待遇,成功令醫管局過去5年的醫護人數分別累增逾600名和約3700名,惟疫情襲來,導致2021/22年度的增幅明顯放緩,2022/23年度且不增反減,最新醫護流失率分別達8.1%和10.7%。其實,《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已容許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可惜疫情也窒礙到招攬工作,例如2022年中公布第二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後,截至去年底只收到十餘宗合資格申請。根據「醫療人力推算2020」,到2030年和2040年香港將短缺約1600名醫生和近2000名醫生。可見,單單以上述措施與增聘進度,實在遠遠不夠。

 要緩解人才荒,確須不拘一格。加強本地人才培育,當然是最直接的辦法。可受制於出生率持續低迷,要增加醫護之類學額又有樽頸,奢談不假外求會否不切實際?此所以,全球都掀起搶人才潮流。英國醫護最近頻頻大罷工,人工追不上通脹固然是主因,但其衍生的人手不足問題,亦導致業界壓力爆煲。當地早於2020年降低了包括護士在內的技術移民門檻,澳洲、加拿大等最近亦有效法,正因不能純粹依賴本地供應。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的非本地醫護人手,佔比往往高約兩三成,反觀香港只有一成,可見存在不小提高空間。當然,有人質疑降低門檻會否損及醫療質素。問題是,難道放任供不應求問題惡化,又不會禍害病人權益?解醫療問題要抓緊,時間不等人,稍有延誤病情後果可能不堪設想。本港由門診、檢查到治療,均有必要爭取縮短輪候時間,只要確保非本地醫護的基本合格,包括於學歷、資歷等把好關,醫護快到位必較病人遲就醫好。

 要理順供應,除了增加供應,尚可分流部分需求。一方面,公私營合作應加強,要加快落實基層醫療藍圖。另方面,應設法方便市民北上就醫,為病人多提供一個選擇,包括在大灣區開設更多港式醫院,讓港人可融進內地醫療體系,亦是一條可探尋的出路,這還有利港人更好在內地生活。

 推動經濟,改善民生,都需要搶人才。「高才通」計劃反應不俗,說明香港具吸引力,只要繼續加把勁,多管齊下,定會有辦法紓解人才荒。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責任編輯:楊眉 【商報時評】多管齊下 緩解人才荒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