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吳幼珉
日前,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矽谷銀行破產,該行原來主要為初創和科創企業,以及私募股權、創投和風險基金提供金融服務,去年底總資產為209億美元。
美國前四大銀行2022年總資產都在1.65萬億美元以上,1983年成立的矽谷銀行則曾經排名第16位,卻與多數美國和部分西方潛在上市或公眾科創公司有業務聯繫。矽谷銀行對私募、IPO或槓桿收購進行融資;過去兩年,幾乎一半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都把IPO募資或溢價收益存到矽谷銀行。2020年1月,它的資產負債表有550億美元客戶存款;2022年底則增至1860億美元。矽谷銀行的存戶基礎狹窄,貸款用途較單一,與普通商業銀行相比,矽谷銀行破產前銀行存貸比例並不高。收到款項後,它把部分資金用來購買收益率較高的長期政府債券而非利率較低的短期國債,資產缺乏短期流動性。
美國通脹上升,CPI今年1、2月同比漲幅分別為6.4%和6.0%,處於較高水平。為抗通脹,美國聯儲局自2022年3月起連續8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已升至4.5%至4.75%之間。美聯儲不得已的加息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矽谷銀行資產縮水。
全球經濟疲軟,美國科技和貿易保護主義縮小了美國科企市場;加息卻增加了融資成本,投資減少,美國科企裁員反映了行業的不景氣。當初創企業提走存款,母公司矽谷銀行金融集團出售210億美元證券組合為銀行解困,虧損達18億美元。矽谷銀行便試圖出售22.5億美元股票,卻導致股價暴跌超過六成,被迫停止交易,並因流動性和清償能力不足被依法接管。
矽谷銀行有清晰的目標顧客群和產品,在正常市況下有合理的資產結構。它的破產屬於個別案例,背景因素包括高通脹下美聯儲不得不提高利率,以及美國科創行業發展停滯,而矽谷銀行客戶正是那些科創企業和投資科創的基金。矽谷銀行本身有追求利潤的模式,而特殊經營方式需要對風險管理有特殊要求,敏銳觀察市場變化並及時作出回應則是矽谷銀行管理層所缺乏的。通脹高企,利率回升,而連串個別案例出現,也可能觸發美國市場動蕩。
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
金融機構間相互聯繫,矽谷銀行破產增加了公眾對其他一些美國銀行的疑慮。除矽谷銀行外,紐約的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也宣布破產,阿萊恩斯西部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等諸多美國銀行股日前也一度暴跌,中小銀行出現客戶擠兌。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美國銀行業的市場份額早已被幾大銀行瓜分,矽谷銀行作為一間專門為科企及其投資機構服務的銀行,它的總資產在美國同行之中佔比並不高。美國的一些中小銀行,為在競爭中找到生存之道,以各自的產品服務於各自的客戶,同樣都只能維持較低的市場份額。當中小銀行出了事,會被大企業吞併或收購,這些屬於資本主義的常規操作,對市場心理影響大於對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很難相信美聯儲現階段會因此而減息。
二、美國財政部、聯儲局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發表了聯合聲明,稱存戶可支取他們所有的資金,與矽谷銀行破產有關的任何損失也不會由納稅人承擔。政府的表態對穩定市場有積極作用,一些銀行股隨後反彈,也緩解了擠兌現象和社會的不滿。在政府干預下,美國短期內出現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並不是特別大。
三、虛擬經濟在美國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經濟增長因而容易存在泡沫,形成風險點,泡沫爆破則會產生金融危機。矽谷銀行發生在資本主義景氣循環過程中,卻只是冰山一角,而每十多年便發生一次的國內金融危機無可避免地消耗着美國國力和信譽。短期內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並不等於美國扭轉了經濟下行的趨勢,矽谷銀行破產只是加速其經濟衰落的又一事件。
對美國科技創新的負面影響
四、美國有許多科技創新成就,也是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惟科創行業已被高度金融化:經濟活躍期滿一年,高成長性和具發展潛力的生化、生物技術、醫藥、科技(硬件、軟件、半導體、網絡及通訊設備)等企業可向納斯達克申請上市,也有像矽谷銀行那樣專門為初創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
金融化給科技創新帶來融資渠道和科研成果商業化的新途徑,給初創企業帶來可觀收益。但科創行業高度金融化會造成忽視基礎研究、創新成果虛擬化、盲目投資、供求失衡和經濟泡沫等弊端,也把系統性金融風險帶到了創新行業。
矽谷銀行破產反映了科創行業高度金融化後,資金支持的科研成果只有一部分是市場需要的,另一部分則無需求。矽谷並非世外桃源,金融危機一定會衝擊該地經濟。當陰霾代替了陽光,流向矽谷的資金鏈在未來一段時間會受到很大的干預,對美國科技創新生態產生負面影響;而矽谷銀行破產對美國創新行業衝擊也應比對銀行業的衝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