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吳幼珉
美西方保護主義抬頭、對俄經濟戰爭反噬自身、增長動能減弱、通脹下美息在高位徘徊、銀行倒閉潮和房地產業危機,使美國今、明年出現衰退可能性比黨爭導致的債務違約還要大。
中國出口以美元計算去年增長10.5%,今年首季度同比增加8.4%,4月再增8.5%。從商品種類來看,手機出口減少;汽車和零配件等機電產品出口增長迅速;中國已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和零配件開拓俄羅斯市場有了長足發展,同時在汽車智能和電動化、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藝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中國汽車擁有車身輕、燃油少和低排放量等優點,正逐漸受國外消費者青睞。
中國的一些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雖然大不如前,也失去了一些海外投資和市場,但資金和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卻贏得了較大的發展。4月,中國貿易順差達902億美元,同比增82%,順差增長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
一是大宗商品減價。世界銀行4月下旬發表的《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指出,全球146個國家在今年2月的國內食品價格年度通脹率平均達20%;能源價格下跌則抵消了食品價格的上漲。今年以來,大宗商品整體價格下跌14%,比去年6月的歷史高位低32%。預計大宗商品年底價格會下跌21%,明年則會企穩。
俄羅斯能源和礦產轉賣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整體下跌,今年一季度能源價格比去年第四季度降 20%。價格若低於目標水平,OPEC+會減少石油供應,因而今年剩餘時間價格會保持穩定,明年可能上漲。金屬等非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今年會跌10%,明年會再跌3%。
中國是全球主要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大宗商品價格下減,中國減少進口開支,增加貿易順差,卻也導致中國PPI下跌。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價格不能老往下走或總是處於低位,但短期內對中國經濟是利大於弊。
減少晶片進口
二是晶片加速國產化。內地進口晶片數量和金額正大幅下滑。2022 年一季度,中國晶片進口量比 2021年同期跌9.6%,金額卻上漲14.6%,反映當時內地購買晶片的價格提高了。而2023年一季度,中國進口1082億塊集成電路,同比減少22.9%;金額也從2022年同期的1071億美元下降至785億美元,降26.7%。今年4月,中國晶片進口金額同比進一步減少22.16% 。原因包括國產晶片替代了部分需求,以及全球電子產品需求減弱,中國減少了晶片進口。
美國進一步管制對華出口高端晶片和製造設備;中國則努力實現晶片國產化,去年晶片自給率為25.61%,現在大概是30%,2025年的目標是70%。中國有較強晶片設計能力,八成設備靠進口,要3年才能基本實現光刻機自給自足。
從趨勢來看,美國卡中國晶片生產脖子的企圖正在失敗,跟美國跑的國家或廠家都要吃虧。中國晶片自給率攀升,美國虎視眈眈下,曾經作為世界晶片龍頭企業的台積電前景也的確不容樂觀。
技術進步,所需投資不斷增加,新的芯片不斷問世,需求大的仍是具基礎功能的芯片;許多分析指全球半導體產業衰退難以避免。繼美國和歐盟分別計劃投資500億美元和463億美元發展晶片製造業,英國也稱未來十年投入10億英鎊加強國內半導體產業,爭奪全球晶片市場主導權。全球對晶片的投資脫離了市場需求;陣營對抗驅使投資的經濟效益存疑,美西方晶片業的前景尤其堪憂。內地晶片企業也汰弱留強,惟國內市場有較大需求。
大宗商品減價和晶片國產化,正是中國4月貿易順差反映的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