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地區工作者 何博浩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日前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被首次提請審議。該草案一共5章38條,主要內容包括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目標、總體要求、指導思想、領導體制和工作原則、部門職責、實施對象及措施等。草案明確,國家會採取適當的措施開展歷史文化及國情教育以增強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令人民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雖然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已經透過傳媒放風指《愛國主義教育法》未必會納入《基本法》附件3,也不一定需要在港立法,但港府也應認真看待,多方面配合《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出爐。
回歸祖國已經26年,香港社會經歷了風風雨雨,因為國民教育的不到位,香港青年對於祖國存誤解,導致此前社會更為撕裂,可見推廣國情教育的重要性。現時教育局是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針推行國民教育,透過課堂內外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認識國家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等多方面的國情,以增進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但依筆者之見,我們實應該將國民教育視作一門專業的學科,而不是將之拆散並強加於現時學科之中。另外,本港缺乏能夠教授國情及愛國教育的人才,既然中央高度重視愛國教育並打算將其立法,港府也應積極為現職中小學教師提供培訓,令到我們的中小學生能夠更有系統及有效地學習。
港府需要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團結本港各界社群,提高青年人的國家身份認同。市民亦希望特區政府完善現行政策,例如於中國語文科增加愛國文學的比例,透過研讀愛國文人如杜甫、屈原、文天祥等的著作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又例如可以增加中國近代史於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的教學比重,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對於現代中國的貢獻等。
除了課堂上的學習,特區政府宜加強推動學生親身到訪內地的經歷及體驗,籌辦或資助學校舉辦更多不同主題的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特區政府應該增撥更多資源,追趕過去疫情三年的滯後,讓每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都最少能夠各獲一次到內地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