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早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展開為期兩天的訪華行程,成為五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美國最高官員。雖然中美雙方進行了「坦誠、深入、建設性」的會晤,並「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取得進展,達成共識」,但由於互信基礎薄弱,對許多議題依然存在巨大分歧,中美關係在政治上只能以不進一步惡化為最理想的目標。
中美競爭尚未降溫
中美雙方近日加強溝通,似乎印證了中美自2月氣球事件冰封後,逐漸增加互動,有樂觀者甚至認為中美關係有回暖的苗頭。但筆者認為,考慮到中美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衝突,在中國經濟體量超過甚至數倍於美國之前,雙方關係都只能維持表面上的和氣。
對於中國來講,時和勢都是站在己方的,況且對於一個兩年前才正式脫貧的人口大國,中國向來堅持「不爭霸不稱霸」,希望維持和平、共融的發展模式,因此在中美貿易戰以來,中方對應美方所使用的「制裁」手段,總體而言反制措施是比較克制且游刃有餘的。
即使中國在最近宣布禁止從美國公司美光進口某些電子芯片,但這也僅僅是破天荒的首次,且正如美聯社記者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的提問:「你們有沒有禁止或試圖禁止一家中國公司在這裏或海外開展業務?為什麼不允許他們做同樣的事情? 」
作為「守方」的美國,想要維持的是全球霸主的地位,就需要美國去兼顧全球範圍內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影響力,同時處理國內日益嚴重的民生問題,包括通脹問題、槍支暴力、墮胎權問題等,這對於一個經濟實力不復巔峰時期的美國來說,多少有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外商投資營造雙贏
與政治上的「低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與樂觀預期。根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上半年已有超過40位外企高管來華,當中較為矚目的包括蘋果CEO庫克、特斯拉CEO馬斯克以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幾乎恢復至疫情爆發前的盛況。
在環球經濟不景氣的當今之世,中國市場的超強韌性和巨大吸引力空前突出。雖然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內地1至5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為5748.1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0.1%,慢於上個月的2.2%,但主要是由於去年5月大項目集中到資,金額以美元計創歷史同期新高,基數較大。
對於外商而言,投資內地的回報率相對穩定,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測算,近五年中國FDI投資的收益率是9.1%,不但高於歐美國家(3%),亦優於巴西、南非、印度等新興經濟體(4%-8%)。這是由於中國一方面已發展出成熟的工業製造體系,另一方面擁有全球第一位的中等收入人口數量,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外商在華投資能夠享受到中國經濟的投資紅利、轉型紅利以及市場紅利。
對於中國內地來說,外商投資不但有利於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保持與世界經濟接軌,更可改善國內目前的就業情況,尤其是16至24歲面對嚴峻就業壓力的青年人,從而刺激內需市場,形成就業與內需蓬勃發展的良性循環。
根據部分外國在華商會發布的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的受訪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仍保持樂觀,其中超過50%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增加對華投資,近60%美資公司對中國的經濟復蘇抱持積極態度,86%英國企業則看好中國市場長期潛力,而日企方面則超過90%受訪者計劃擴大或維持在華業務。
目前,中美這種「政冷經熱」的關係已經是維持雙贏的最低要求。然而,受制於美國針對中國而施加在企業身上的種種禁令,美企對華投資的份額正在逐步下降,並被來自其他國家的公司搶奪商機及市場。雙方關係在美國的政治導向下逐漸往「政冷經冷」發展,不但有損雙方的經濟利益,甚至對美國企業的傷害更大,更因全球兩大經濟體無法通力合作,而拖慢環球經濟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