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夜市興旺不再,許多店舖較以前提早關門,引起社會的唏噓與關注。然而,分析各地消費表現,這或屬一個疫後普世新常態。
ISA的研究顯示,在撇除網上交易,比較疫情前後每小時的娛樂、餐飲、零售、交通等的個人消費,整合22個城市的數據後,發現消費模式出現重大巨變,尤其見諸中午和黃昏兩個用膳時段。
首先,在周一至周五的非假期日子,入夜後的個人消費明顯減少。背後原因,或由於疫情期間人們放工後減少在外逗留、店舖亦因封城之類提早關門,相關行為模式因惰性而持續至今。另外,疫下叫外賣成為習慣,外賣App也大為普及了,都可能損及線下消費。至於更多人在家工作,亦會影響到消費模式。
其次,在周六日的假期時間,日間的消費則見顯著增加,這對市道來說乃是好事。但要留意的是,商家宜將重點更多從晚市轉至午市,以迎合這個疫後新常態。
須補充,以上消費變化,是以GDP佔比計算,不是比較消費總額的升跌。畢竟,不少地方的消費尚未重返疫情之前,故以佔比來比對,才更好反映消費模式的轉變,否則所有數字恐怕一律報跌。
總結而言,對於這個國際性疫後新常態,坊間毋須太過大驚小怪,而市場則須積極應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