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金合作共同開展全域「美麗海灣」建設,將為解決海灣型城市的生態保護問題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但目前還存在廈金海灣水質保持仍面挑戰,海洋生態系統穩定仍受制約,海洋生態價值實現路徑仍需拓寬等問題。
廈門市政協委員、廈門大學副校長史大林提出三項建議:一是兩岸協作、綜合施策,推動海灣水質提升。即深化拓展「依法治湖」,更高水準推進污染防治。先行開展廈金生態環境分區融合研究、兩岸生態環境相關標準比對分析,為融合開展全域「美麗海灣」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基礎;深化拓展「截污處理」,更大範圍實施正本清源。鼓勵台胞、台企參與廈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健全完善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全監管的「四全」污染治理模式。總結推廣排水管理進小區思明經驗模式,全面溯源排查社區、企業和村莊等「毛細血管」,建設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鼓勵環保項目民間合作交流往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謀劃生成一批適用於金門縣情的環保科技項目。
二是廈金共融、系統治理,維護海洋生態穩定。包括深化拓展「清淤築岸」,更全方位開展系統治理。推動阪頭-石兜水庫、汀溪水庫退果還林和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站整治提升,推進東西溪流域水環境質量提升工作。沿海深化「一河一策」「一灣一策」,在打通東、西海域和各個灣區的「經脈」的基礎上,在抓住改善水動力條件這個根本的同時,協同推進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推動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深化拓展「搞活水體」,更全鏈條加強生態修復。更好發揮金門生態屏障作用,採用“以水為軸、連點成線、畫線成片”方法,加強項目謀劃,鼓勵廈金生態治理企業共同策劃一批,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實施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三是雙向互動、多元路徑,實現海洋生態價值。一方面深化拓展「美化環境」,更多元化拓展兩山轉化。高品質打造環島路、五緣灣、環東海域等一批親海休閒空間,持續滿足人民群眾觀光、休閒等親海需求。利用廈門國際海洋周、海峽城市環境高峰論壇等活動平台,高標準營造「海洋+文體」「海洋+金雞」等品牌,深化兩岸生態文明交流合作機制;一方面深化拓展「向海聚力」,更有效集聚平台要素。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海洋高新產業集群,多渠道整合平台要素一體發展,依託福建省生態環境海峽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打造海峽兩岸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成果展示、共建共享平台,推動建設海峽兩岸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