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演出市场出路在产业化

2014-05-23
来源:北京商报 吴炜

  将演出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每一项演出通过立项、调研、市场分析、宣传、包装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在最大范围内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把演出市场真正推向产业化发展。

  扶持不是万灵丹

  什么是市场?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毫无疑问,文艺产品进入演出市场后,就具有了商品属性。这就带来一个如何准确分析演出市场状态的深层问题。

  在新形势下,演出市场的组成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构成发展为现在的多元格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盈利为目的的演出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戏剧、音乐、舞蹈、木偶、杂技、曲艺等传统项目,还包括了时装表演、健美体操表演、交际舞表演等新兴演出类型。

  表演的队伍结构,除国办的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外,城乡民间职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于演出市场。另外,每年还有为数不少的国外表演团体进入我国演出市场。

  举办演出的载体不仅局限于文化部门所属的专业团体,更有十分活跃的各类影视传播公司、广告公司、企业社团组织的演出活动,以求得广告效应和经济效益。

  面对演出市场的分化趋势,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些问题。例如,城市文艺舞台营业性演出仍不景气;不少进入市场的演出团体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低劣;不少农村文艺舞台较为混杂等,这一类发展不平衡、市场不协调的问题或困难依然较为普遍。

  面对如此复杂多元的演出市场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管理中必然存在着一个如何把握和倡导扶植的导向问题。诚然,我们不仅必须倡导和扶植健康的、高雅的、优秀的、民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活动,更重要的还必须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的市场需求有所侧重地拓展市场空间。

  市场需要产业化

  几年来,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每年的演出项目频频撞车,比如每年的“新年音乐会”,总有几十个国内外团体在全国演出。这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也暴露出我们演出行业缺乏调控能力和手段,演出计划制定随意性等弊病,也进一步说明了演出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必要性。

  实现产业化运作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资本的介入。演出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必须有投入产出的过程,对于演出经营者来说,了解市场需求并据此制定演出计划,进行立项和投资才能在把握机会的同时有效地规避风险。

  被《财富》杂志称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机构”的滚石乐队,每年演出上百场,盈利高达1亿美元。它的经理人有一句著名的话:“我要用工业化的方式来经营一个乐队。”这也是我国演出市场所最缺少的理念。滚石乐队每年有100多场演出,它与常年合作伙伴形成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其演出的宣传推广、音像版权工程、舞美工程制作、纪念品销售等都由相应的专业公司来管理。我认为这正是中国演出机构今后的发展方向——把演出公司变成一个具有很好的策划、管理和综合协调的职能,精干、高效的机构,通过策划、设计,组合社会各相关专业机构的优势功能进行市场运作,在项目运作和业务总量方面实现规模经营,这样才能谈得上产业化运作。

  演出是经济行为

  演出产业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按经济学理论来看,首先应该考虑成本核算。一场演出除剧团的开支外,剧场租用的费用及剧场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人员开支、宣传费用等都是一笔巨大的硬性支出。其次,要有针对市场的剧目产品。有的演出剧目由于有政府做后盾,似乎更看重得奖。他们往往眼睛往上看,与市场相脱离。得奖固然重要,可以提高演出团体的知名度,但如果一个剧目不被市场认可,得到的奖再多也无法解决现实生存问题。特别是随着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深入,再靠国家养着是越来越难了。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要效益,已是大势所趋。演出产业化要用产品架构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在产业运作当中,品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就等于没有高质量的武器装备。为什么外国人看不起中国的演出经纪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代言人。

  演出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在一定意义上讲,它经营的主体是人,而不像其他行业更多的是靠技术、设备带着工人走。演出活动策划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的创意实现“无中生有”,所以人才的聚集是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同时,大型演出活动又不可能是个人行为,必须依靠团队实现整体运作。只有在好的机制基础上,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的市场经营人才,形成一个优秀且相对稳定的团队,才能使文化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演出产业如何规避风险

  中国演出市场逐渐开放,除了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项目外,商业性的演出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注册在编的艺术团体有几千个,一年的演出收入却只有几亿元。而日本四季剧团一个剧团一年的演出收入就达13余亿元,是我们的几倍。再如,中国是杂技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100多个杂技团的创汇收入,不如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个团收入的1/8。这种悬殊逆差,成为影响我国演出产业对外交流的软肋。

  我们看到一些资料,现在全国有一批民营演出正尝试进行产业化操作。例如,杨丽萍的《云南映象》,还有在著名旅游城市云南丽江的大型歌舞表演《丽水金沙》等,全部利用民营资本运作,从而成为当地演出产业的亮点。这种民间产业运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趋势,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也取得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它对国办演出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形成了强劲的挑战。

  风险与利润成正比,它们犹如一只手的两面。规避风险惟一的办法就是认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真正提高对市场的经营把握能力。生产一个产品到底有没有市场,关键看产品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有了生存的忧患才能迫使其正视市场,按市场的要求生产产品。研究市场,就是要最大可能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国外的演出往往把一年以后的项目都立项、计划周全,因为这些演出项目所能掌控的合作关系很宽。现在,我国的演出往往是缺少计划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国内演出机构经营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许多项目缺乏计划性,经常是临时组合,存在诸多可变因素,政策也有待放宽。

  演出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先进文化同样要发展演艺文化。演出市场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就必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适应经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认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作者系中国演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南通更俗剧院总经理)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