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资本纷纷进入影视行业之时,影视公司也在谋划着新布局。
近日,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公布消息,将出资2000万元入股金典工场,占其股份的19.87%,并与金典工场联合投资出品国内目前投资额最大的音乐剧《上海滩》(计划投资额约为5000万元)。该剧预计金秋时节在上海首映。此外,据透露,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华策影视计划至少投资3部音乐剧,且每部投资都是千万元级别。
值得一提的是,华策影视进入的音乐剧领域,业内普遍认为是一个具有波动性的市场。对于千万元级别的投入能否获得相应的回报,演艺行业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资本追逐的热点,也都有待观察。
影视借演艺延伸
无疑,资本是逐利的。据金典工场总裁王皓介绍,2013年舞台剧(包括话剧、音乐剧、舞剧、木偶剧等)市场票房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25%,但每个剧种的单独票房与占比并不稳定,有时单部剧的营收对整个市场影响很大,如在上海跨年连演64场的音乐剧《剧院魅影》,平均每场票房达150万元左右。然而不可回避的是,也有很多舞台剧只是“赔钱赚吆喝”。
对于此次进军演艺行业,华策影视常务副总经理金骞称,投资音乐剧保守估计能带来高达30%甚至50%的毛利率。
金典工场对华策影视打造音乐剧来充实业务的策略如此描述:电视剧的发行销售对象以各级电视台和网络为主,并不直接面对大众消费群体;而国内演出市场能够直接面向大众消费群体,如果剧目受欢迎,可以长时间持续盈利,毛利率高达50%以上不成问题。
对此,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实际上,舞台剧尤其是音乐剧由于题材等方面的因素,其风险程度并不低于影视剧,30%的毛利率显然不及影视剧60%的毛利率看上去更为“亮眼”。另外,从营销渠道上来看,影视营销面向大众,相比之下,音乐剧则较为小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影视剧公司布局音乐剧可以从内容上进行延伸,比如,将影视剧《上海滩》改编成音乐剧,这应该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今后,影视公司可以考虑把更多成功的影视作品改编成音乐剧等形式,这等于在内容上又多了一个出口。
院团改革中存在机会
关于演艺市场波动性大的特点,有业界人士表示,这或许与行业内企业所有制构成有关系。
王皓表示,现有的舞台剧尤其是音乐剧项目多由国有演出院团主导,而不得不提的是,一些国有演出院团的市场意识不高,创作也多以艺术家为主导,而并非市场需求,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商业模式不完善,且市场上具备持续演出水准的优秀剧目少之又少。
“这恰恰就是社会资本进入的机会。”一位业内分析师表示,在未来的文化市场上,上市公司特别是业务上具有关联性的公司入股、并购演艺机构的运作有可能频现,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现在恰逢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期。
去年6月,文化部、中组部、中宣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转制院团,推动符合条件的演艺企业上市。据统计,改革涉及的国有文艺院团有两千多家。
此外,虽然音乐剧市场相对较小,但是整体演艺行业或许可以吸引资本更多的关注。根据中国文化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1年间,中国演出市场观众数量从4.1亿人次上升到7.45亿人次,演出收入则从10.9亿元上升到52.7亿元。根据预期,2014年演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2016年达到600亿元。
对接资本市场屡受阻
从目前资本市场上来看,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披挂上“演出”的靓衣。
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案例。201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当年营收6.79亿元,净利润2.8亿元。其中,主业为“表演、歌舞、戏曲、杂技”的宋城艺术团有限公司营收1.68亿元、净利润1.01亿元。
不久前在港股挂牌上市的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演出与剧院管理”是其三大主业之一,2013年,该项营收为7.4亿元,净利润3800万元。
值得注意是,目前上市公司所进入或本身拥有的演艺业务都有业务“组合”或“延伸”的特色,而单纯的演艺机构寻求上市很困难。一位资本界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单纯的演艺机构规模较小,难以达到上市要求。
不过,在演艺机构对接资本市场中,现在倒是“坏消息”频传,即使有成为热点的可能性也尚需时日。
上海姚记扑克股份有限公司曾在2012年12月公告称,拟以现金向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增资,增资完成后将持有中国杂技团30%的股权。不过,这则交易于一年后流产,“原因是各方未能就最终的增资价格及合作细节达成一致”。
拥有《云南映象》定点演出与《孔雀》巡演业务的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去年12月曾试图借壳上市,但重组方案于今年2月宣布失败。
业内人士分析,演艺机构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成为其被并购的阻碍,即产品可复制性差。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张天也表示,其交易所内会有一些相关产权的挂牌,但演艺类公司项目现在还不算是资本市场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