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7

养生之所贵莫过於养性

2014-05-27
来源:香港商报

  道教养生非常重视对道德的培养与提高,认为一个没有道德操守的人,很难心广体镕、健康长寿的。故《抱朴子养生论》强调:善於养生者,要先除去六害。六害者: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除沮嫉。并说「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

  养生,又称摄生。「摄生」一词源自《道德经》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汉代河上公注解《道德经》时,曾云:「摄者,养也」。道教历来重视生命、珍爱生命。葛洪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以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关於道教重生、乐生、养生长寿的思想,在历代经典中均有记载及阐释。如《黄帝内经素问》以黄帝向歧伯问道的形式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回答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透过黄帝向歧伯问道得知,今时之人皆为恶生死之苦,爱生死之业。重道德之名,而轻道德之行。喜色味为得志,鄙恬素为穷辱。竭难得之货,市来生之福。纵易染之情,丧今生之道。故《妙真经》感叹「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也。

  人为什麽往往到了快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生命?犯了罪定了刑才想到去行善积德而悔过自新呢!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才想着如何去避免它,这不是很愚笨吗。故《仙真经》告诫说:「贤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惧未萌之祸,理未至之病也」。

  这一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在养生方面,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道教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在养生的具体操作及理论功法上,古人认为养生之所贵者,莫过於养性,而养性又重在养精,因为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则神合,神合则阴阳调和。故「精、气、神」为养生保健、长寿的核心。如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则能清晰的揭示出延年益寿的奥秘。中医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形神兼养三方面。天人一体观,是指人类应该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寒热温凉,主动调整自我等;阴阳失调是身体致病的主因,提出透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措施,以维持身心阴阳的平衡;形神兼养就是透过运动以锻炼形体,透过静养以调摄情志生活等。

  道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即指治未发之病,要求透过自我调整,顺阴阳、节饮食、适寒温,以期修复、提高自身身体机能。所谓的摄生有法,养生有道,才能颐养天年,也才能达到《道德经》所说的「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北京白云观《中华道教百问》供稿)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